中国汽车业盛宴到底能延续多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 13:30 人民网-市场报 | |||||||||
本报记者 张晶晶 6月10日,第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展的第一天,国际展览中心内外人头攒动,烈日和高温挡不住观众的参展热情,现场出动大批武警和保安维持人流、车流秩序。车展的火爆可见一斑。
这次车展有1400多家汽车厂商参加,比上届增加了600多家。为解决场地不足,主办方在农展馆开设了第二会场,在国际展览中心8万平方米面积的基础上再加入农展馆4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使展会规模达到创下历史纪录的12万平方米,但是相对于太多的参展单位,展览场地和配套设施仍严重不足。由于主办方优先安排大型企业、国际品牌,使部分报名很早的国内汽车生产厂商只能压缩规模或在室外场地布展,甚至发生了解放、东风、宇通、金龙等中国商用车主流本土企业因不满场地安排而集体退展的事件。 展会是一个行业的窗口和晴雨表,汽车展的火爆正是汽车工业火热现状的展现。从2002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连续出现“井喷”,增幅两年超过50%,据统计,2002-2003年,各大汽车厂商的平均利润在13%以上。由于汽车生产利润丰厚,各路资本纷纷杀入汽车制造业,不仅汽车零部件企业公开登堂入室,一些摩托车、家电、IT行业也改换门庭,进入或准备进入汽车制造业。 全国兴起的造车热成为中国经济时下最为抢眼的景观之一,特别是造轿车热,过去国家确定了8个定点轿车生产基地,2003年底增加到23处。火热的汽车业不断升温,据国家发改委资料显示,全国目前已具有整车生产能力550万辆,今后5年各地在汽车整车方面的规划投资达2000多亿元,新增生产能力600多万辆,到2007年总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辆,而同期汽车需求只有900万辆。有专家分析,如果目前国内汽车生产厂家拟新增能力得以实现,国内汽车市场将出现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有可能造成产品积压、能力放空、经营效益下降等不良后果。 汽车展还能热多久?也许能从北京国际家电展中能找到一些答案。自1993年始的国际家电展也曾火爆京城,但随着家电产业微利时代的到来却日渐式微。今年5月举行的北京国际家电展规模明显缩小,索尼、三星、LG、创维、康佳等多家国内外家电巨头集体缺席。专家分析认为,国内白色家电产业已经进入微利阶段,家电业竞争格局已经确定,几家占据多数市场的厂家的品牌知名度也已经很高,北京国际家电展淡出人们的视线也属于正常现象。一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说,北京车展很有可能随着汽车产业“虚热”的迅速降温而“退烧”。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汽车企业规模较小,汽车行业“散、乱、差”的现象依然严重。汽车产业的准入门槛很低,车展的门槛也很低,很多“造车运动”中出现的小厂商都想借此扩大知名度,这才使得这届参展厂商在数量上创下新高,造成一片挤破头报名参展的火爆景象。 6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开始实施,使得近一两年来愈演愈烈的家电、烟酒等非汽车行业借“壳”造车被明令禁止;还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汽车整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退出机制;同时抬高资本准入门槛,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贾新光认为,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对中国汽车产业有着莫大的好处,通过对汽车投资、进口管理和营销网络的再次界定,提高进入汽车行业的门槛。 中国加入WTO所承诺的汽车产品3年过渡期行将结束,国际资本已全面登陆,在资金注入、车型引进、金融信贷、汽车文化等各个方面,国外厂商已加大了对中国汽车业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将使我国汽车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能力扩张存在巨大风险。权威投资公司高盛集团在《全球汽车业评估》报告中警告说,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风险将是产能过剩和价格大幅下降,产能过剩必将导致竞争加剧和利润下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国内汽车行业可能面临重新洗牌。随着钢铁、石油、焦炭等资源供应日趋紧张、上下游产业涨价,加上竞争带来汽车降价的多重压力,未来几年内,将淘汰一批产量小、竞争力弱的“游兵散勇”,形成几大家厂商主导的动态稳定局面。就像《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所规划的那样,在2010年前使国内汽车企业能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集团。 另外,与近年来中国国内车展竞相争大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反差的是,国际五大车展之一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却兴起了“瘦身运动”,展览规模越来越小。其主办方———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的沃尔夫兰.加夫勒先生对此曾解释说,一方面,随着租用展馆场地费用的不断攀升,参展商们都会出于经济考虑减少参展次数;另一方面,展馆场地的设计安排、设施配置和展览承办方的信誉、能力也被纳入了参展商的关注范围。大多数参展商通过综合考量这两大方面后,才做出是否参展和参展规模大小的决定。而北京国际车展在展馆面积严重不足、服务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展位价格却比著名的国际五大汽车展会高出很多倍。业内人士开始感到忧虑,车展主办方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品牌汽车展的坐收渔利者,这样的汽车盛宴在我国汽车产业逐步成熟之时还能持续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