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商业银行亟待全能转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23:29 《财经》杂志
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迅速发展,储蓄存款大规模漂移,在存贷款市场加速“脱媒”的夹击下,中国银行业多元化转型进入临界点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记者 郭琼 张宇哲】7月30日,上证综指一举冲破了4400点,“打碎”了引来两度巨幅调整的“4300点关口”,此时距离“5·30”印花税调整正好两个月时间。股指短期内能否延续这一疯狂的势头尚不得而知,但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手段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已构成了持续的压力与诱惑。 时至2007年,理财产品、私人银行、混业经营已成为银行家们的最新口头禅,亦已成为银行界最为时髦的词汇。无论是保本基金、结构性产品还是QDII,都在进行着无孔不入的营销。关于各家银行争取信托、投资银行乃至保险公司牌照的传闻亦是不绝如缕。 银行业的转型来自于市场的双重驱动力。拥有多元化产品的外资银行的持续渗透,以及证券市场引发的“存款搬家”均在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 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偏股型的理财产品中获得丰厚利润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引发争议;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亦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不仅优质信贷市场挖掘乏力,储蓄存款亦开始大规模漂移。尤其进入2007年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们纷纷惊呼,“金融大脱媒时代真正来临!” “脱媒”一词,在2005年短期融资券发行时,始见于国内报端,中资银行亦从那时起初见信贷脱媒的端倪。而到2007年,中资银行对金融脱媒的理解显然迈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如今需要面对的是存款和贷款业务之双重脱媒、两面夹击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经验看,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必然伴随着金融不断“脱媒”的过程,这一结构性变动在客观上成为推动银行盈利模式变革的根本力量。传统业务多点“脱媒”的夹击,引致了银行业诸多潜流暗涌的深刻变化,中国银行业多元化转型进入了真正的临界点。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银行业正在转变为一种以中间产品为主要收入渠道的盈利模式,整个市场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当然,业务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未来的商业银行竞争里,谁拥有产品,谁就将成为赢家。”近日,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对记者表示,“对于中国银行来说,我觉得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非利息收入产品的问题。” 朱民分析称,目前银行转型的外部环境正在逐渐形成,比如利率市场化、鼓励创新、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脱媒、财富的增长,这些条件加在一起,给中国银行业从利息产品转向非利息产品打下了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银行有没有本事抓住这个机会。” 中间业务收入的迅速增长,成为中资银行过去一年中的最大亮点。业内人士估计,在未来五年间,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年增长速度仍将保持30%以上的水平。2007年中报预报中,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分别预计中期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25%、100%、80%、60%和50%。高速增长背后的动力来自各家银行对中间业务尤其是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视。 而投资银行业务亦是被各家银行所看重的战略转型领域。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提出,大型企业的传统信贷业务规模占比将会逐渐降低,利差不断收窄;同时大型优质企业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以结算、贷款等银行信贷为主的需求逐渐向融资安排、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转变。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是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陈小宪透露,中信银行在对公业务领域将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2007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投资银行费用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业务重点是短期融资券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顾问类业务等三方面。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坦承,近年来,商业银行开展的投行业务基本是简单的传统融资顾问业务,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假投行”业务,比如企业本身是能贷到款的,但为了发展投行业务,银行就给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拿到的财务顾问费用其实是从贷款利息里分一部分出来,企业的成本不变。“很多银行的做法,其实是把贷款收益转到投行财务顾问费用上,只是从利息科目转到费用科目,总的收益是不变的——只不过是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 这一切也是受政策所限,商业银行目前还不能在国内直接从事真正的证券投行业务。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各家都在探索各种可行的路径,其中包括:利用境外投资银行子公司联动操作,比如工行有“工商东亚”,建行有“建银国际”;利用集团混业经营框架,与兄弟公司密切合作,比如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还有,参股或并购信托公司,借信托平台拓展资本市场业务,尽管各家银行在这方面都有所动作,但目前尚未看到有成功案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