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巡回时代的梦想与现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 06:06 经济观察报
早在1994年,格雷格·诺曼(GregNor-man)就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设想——— 打破现有各大职业巡回赛的分野,组建一个世界巡回赛。他为这个设想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40位世界顶级球员都将获得邀请,参加一系列奖金为300万美元的赛事;电视转播由诺曼的老乡默多克所拥有的福克斯(Fox)来承担,这些阵容强大的精彩赛事将被世界各地的球迷看到……诺曼是世界公认的迄今为止最具商业智慧的球员,在他取得一系列职业比赛的冠军后,又取得了一系列带有“诺曼”标志的商业成就。这个大胆的计划出自他的深思熟虑,看上去真美。世界高尔夫锦标赛的兴衰 踌躇满志的诺曼绝不会想到,第一个跳出来对他的计划唱反调的就是美巡赛专员芬臣。他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论战,宣称诺曼所倡导的世界巡回赛只能损害美巡赛,并将最终危及大家的利益。在芬臣的蛊惑下,那些原本支持诺曼的球手倒戈了,悉数站到了诺曼的对立面。没有球员的参与,诺曼无论拥有怎样的资源也不可能举办世界巡回赛。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此胎死腹中。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仅仅三年之后,芬臣就抄袭诺曼的主意推出了世界高尔夫锦标赛。由于奖金高、阵容强,这四场比赛很快成为四大满贯赛之下最重要的赛事。充满讽刺的是,此时的芬臣反倒夸奖起诺曼来,称赞他当年的计划“高瞻远瞩”。 然而芬臣并没有心思成立诺曼所提出的世界巡回赛,他只想办好美巡赛,那才是他的王国。在一片抗议声中,他将四场世界高尔夫锦标赛中的三场聚集到了美国,作为联邦杯改革的一部分,而将效益最低的世界杯顺水推舟让给了中国。即使这也没有持续多久,2007年世界杯还没有举行,芬臣便宣布取消其世界高尔夫锦标赛地位,也就是说所有的世界高尔夫锦标赛今年都将在美国举行。 可是芬臣并没有完全摈弃世界巡回赛的概念,只不过他要的这个“世界”是指“世界球星”,而不是“世界各地”。联邦杯改革不仅仅希望美国球星停留在美国频繁参赛,更希望全世界球星都来美国,越多越好。无论是世界高尔夫锦标赛全部收拢到美国举行,还是推出四场总奖金高达700万美元的联邦杯总决赛,以及用1000万美元的冠军奖金做噱头,都是出自这个目的。 这从来也永远都不会是其他巡回赛想要的。成立世界高尔夫锦标赛之初,他们不仅为本巡回赛的球员考虑,为他们争取大赛的参赛资格,同时也为巡回赛自身考虑,希望通过世界高尔夫锦标赛在本区域的举行,推动当地的发展。芬臣强势措施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欧巡赛,在此之前,WGC-美国运通锦标赛总是在欧洲和美国之间轮流举行。芬臣的私心和野蛮,并不能保证美国永远强者更强,除PGA之外的另外几个巡回赛已经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 澳巡和“南非阳光”困境 事实上,即使没有联邦杯,外国球星涌入美巡赛也早已蔚然成风。许多非美籍球员都把进入美巡赛视为人生一大目标。许多球手穿过赤道从澳大利亚来到美国。澳大利亚是美国之外实力最强的国家。去年共有6位澳大利亚选手在美巡赛上夺冠,目前世界排名前50位选手中有7名是澳大利亚人,是美国人数的一半。2007年,又有30名澳大利亚选手获得了美巡赛参赛资格,而在欧巡赛上征战的澳大利亚球员就人丁零落。仅仅在一两年前还不是这样。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共有22名澳大利亚球员在美巡赛上征战,另有14名在坚持参加欧巡赛上。澳大利亚之后的强国是南非。总共有5位选手进入了世界排名前50位。来自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这12位非美籍高手全部都活跃在美巡赛上。 事实上,飘洋过海并不是这两个国家球手的惟一选择。澳大利亚和南非都拥有本土的巡回赛。其中南非阳光巡回赛举办的莱利银行挑战赛冠军奖金超过百万美元,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可是从整体上来说,这两个地区的巡回赛都快沦为单纯的国内巡回赛了。这与十年前有相当大的区别,特别是澳巡赛。在格雷格·诺曼的黄金时代,南半球的巡回赛进行得如火如荼,鼎盛时期赛事超过20场。而如今,澳巡赛削减到了7场,5场在澳大利亚,2场在新西兰。这与澳大利亚所贡献的高球人才形成鲜明对比。这两块南半球最丰饶的高尔夫土壤,已经无奈地沦为了美巡赛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可叹的是,澳巡赛也在欧巡赛领了一份“赞助”。 与南半球高尔夫势力日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之外的北半球,新生的巡回赛和它们的力量在茁壮成长。 亚洲,世界第三 1973年成立的日巡赛或许是惟一没有受到美巡赛冲击的幸存者,多亏日本与欧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选手的竞技水平以及国内市场的封闭性,日本既不是人才的输出国,也从不热烈欢迎“外来的和尚”。这么多年来,日巡赛的参赛主体始终是日本人,其赛程也在本土赞助商的支持下也相对稳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巡赛随着本国的经济走强达到了鼎盛阶段。 欧巡赛和亚巡赛肯定受到了美巡赛的冲击,可是它们依然在壮大,成长最快的是亚巡赛。2006年,亚巡赛总共27站赛事,总奖金超过2400万美元。2007年,亚巡赛将至少有29站赛事,总奖金超过2700万,涨幅在12%以上。即便如此,执行主席奇拉汉(KyiHlaHan)仍表示亚巡赛的真正繁荣还没有到来,他估计未来的赛程会达到40站。 2004年,亚巡赛才进行了改革,代表球员利益的委员会真正当权,仅仅三年时间,这个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的巡回赛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巡赛和欧巡赛的第三大巡回赛。 亚巡赛的成长得益于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和高尔夫运动的推广。亚巡赛是六大巡回赛中最后成立的一个(1995年),厂商的赞助还不饱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崛起的亚洲就是亚巡赛植根的土壤。亚洲之于高尔夫运动,就像一片气候适宜的沃土,一旦开垦,只要播种,就待丰收。 欧巡赛的世界巡回之路 亚洲势力虽茁壮,但要发展到能与美巡赛分庭抗礼的程度还远待时日,现在撑起大旗的是欧洲势力。欧巡赛之所以立于不败,是因为它与美巡赛的道路完全相反。在美巡赛极力精简赛程的时候,欧巡赛却大力拓展赛程,2007年确认的赛事达到52站,除圣诞节假期之外,球员基本上全年都有比赛可打。 如果欧巡赛局限在欧洲举办,这样一个覆盖全年的赛程是无法实现的。欧洲大部分区域位于北温带,冬季不适宜开展高尔夫比赛。欧巡赛能够无限量地扩展赛程是因为它与世界上许多个巡回赛都联合举办了赛事,其中合作最密切的是亚巡赛,联合认可的赛事达到了10站之多。这两个巡回赛彼此借力,挽着手一起发展。 2007年,欧巡赛欧洲赛事与非欧洲赛事之比为29:23,非欧洲赛事的比例达到了44.23%。与之相比,2007年美巡赛有47站,其中仅仅有3站在美国之外举行,比例仅仅为6.38%。 欧巡赛基本上已经确认了全球化的发展路线。为了这个目的,他们甚至愿意贴钱与当地的巡回赛合作。新西兰公开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根据报道,欧巡赛向澳大利亚巡回赛补贴的100万美元全部投到了新西兰公开赛上,以弥补其巨额的亏损。欧巡赛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全球的电视合同,这些合同为欧巡赛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也正是欧巡赛始终不愿意退出澳大利亚市场的最主要原因。 也许欧巡赛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世界巡回赛,不过他们所做的却正是将欧巡赛世界化。2006赛季总共有三位亚洲选手赢得了四站欧巡赛。 可是欧巡赛离真正的世界巡回赛还有相当远的道路,高尔夫的版图离开了美国很难称其为世界。这一点也决定了欧巡赛的比赛阵容、奖金水平皆难超越美巡赛,也无法达到世界水平。但不能否认的是,一个多极化发展的高尔夫世界正在慢慢形成。也许是天意弄人,如果当年诺曼的主意成为了现实,或许今天多极化的格局根本不会形成。 卢丰/文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