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参政议政议行合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 01:42 经济观察报

  朱永新参政议政,不是一议了之,而是议行合一。除了口头上的“议”,他还身体力行地“行”。他不仅以全国政协委员的名义,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出谋划策,还为改变“问题教育”而奔走,以民间教育实验的方式,播种心灵的教育。他从未想过要做社会企业家,但他却在无意之间,将“心教育”变成他所经营的“社会企业”的价值观。让自己的理论改变中国的教育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能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006年9月1日,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抄乐乡完小五年级三班的教室里,传来了一阵阵充满感情的童音,山西省运城新教育实验学校的高丽霞老师,在指导一群山里的孩子正确地朗诵诗歌,开始新教育实验“培养卓越口才”的日常训练。

  山西运城新教育实验学校,是第一所以“新教育实验”命名的学校。高丽霞老师是一名“新教育实验”的拥趸。根据“新教育实验”的安排,高丽霞从中部来到西部,用新教育理念来改革当地的教育。事实上,她教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她通过教学生来教老师,通过教老师来播撒“新教育”的种子。

  远在苏州的朱永新,没有亲往贵州观摩高丽霞的课,但他通过录像和记录远远瞩目着新教育实验的 “西部之旅”。

  此时,距离“新教育实验”在东部点燃星星之火,足足四年。

  新教育实验,本质上并不“新”。朱自己说,旨在推动“心灵的教育”的“新教育实验”,发轫于100余年前的欧洲,蔡元培和陶行知曾将新教育实验的薪火引入中国,遗憾的是,1950年代以后的苏联教育模式很快将之吹灭。

  促使朱永新重新点燃 “新教育实验”薪火的是2000年前后的中国教育情势。世纪交替之际,中学生杀母之类的新闻,烛照出学生人格扭曲的非正常现象。一个个滴血的个案,一次次敲打着沉睡在“GDP梦想”中的中国教育,让朱永新想起爱因斯坦多年前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声明:他必须获得鲜明的辨别力,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道德上的善,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教育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怂恿朱永新重新点燃 “新教育实验”薪火的,还有一个学者试图用研究改变世界的冲动。2000年的一天,朱永新看到一本书中记载的约瑟夫-熊彼特弥留之际的一段话,熊彼特对前去探望他的彼得·德鲁克父子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朱永新说,这段话深深触动了他。他说:“我经常陶醉在自己的书房中,欣赏着自己用文字搭成的积木。同事、朋友、学生都在夸奖我的勤奋,我的成果。可是,我的东西有多少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有多少在改变我们的教育?”

  正在这时候,江苏常州市一个小学,邀请他去讲课。回来后一激动,写出通俗易懂的《我的教育理想》,告诉世人,他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老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山东一个没有买到书的学校,复印了100本。湖南一个县买了6000册,他受邀前去演讲的时候,发现全是盗版。

  书很畅销,演讲很受欢迎,但理想的教育终究是一个理想。很多老师告诉他,看了你的书,听了你的课,很兴奋,可一回到现实,沸腾的血就冷了,在分数教育的压力下,戴着镣铐跳舞的他们,惟有叹息。

  2002年9月,朱永新找到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玉峰”),一所新办的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的中等水平的学校,尝试着将他的教育理想落实到具体而微的行动中。朱永新为“玉峰”设计了落实“新教育实验”理念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有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朱永新说,“六大行动”贯穿了“新教育实验”的教育主张:致力于人的和谐发展;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师生的精神状态,倡导体验成功感受;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苏州部分试图改变旧教育的校长,也参与进来,队伍开始壮大。一年后,朱永新开了第一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

  2006年7月,“新教育实验”在清华大学礼堂召开了第六届研讨会,本报报道说 “新教育实验进京赶考”,还援引教育专家的话评价其 “考得不错”。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新教育实验像一条鲶鱼,搅起了中国教育这缸水。”

  将近5年后的今天,当初的“六大行动”,已有两项内容发生了改变:“熟练应用双语”,变成了“培养卓越口才”,“创建特色学校”变成了“打造理想课堂”。

  两项行动的改变,是新教育实验的薪火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的结果,是新教育实验由富裕的苏南转向贫困的西南西北的结果。截至当下,“新教育实验”共拥有14个实验区,430所实验学校,有21755个班级,63423名教师,1061886名学生参与了实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百余所因为做的不好而被除名的实验学校及其师生。

  《江苏教育》杂志社副主编张俊平说: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 “桃花源”;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自觉,它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国教育到了该返璞归真的时候了。

  新教育=心教育

  “请问朱委员,何谓新教育?”全国政协会议上,有新闻记者问朱永新。面对并非教育界人士的新闻记者,朱的解释只是三个字:心教育。

  朱永新说:“新教育其实就是心灵的教育。”

  2006年7月14日,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在新教育实验第六届研讨会开幕式上,朱永新向清华大学副校长等教育界人士阐述了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相信,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而是他们少年时代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应该是幸福的、完整的,而不是被分数所割裂的,被功利所驱赶的,孩子们不应该失去凝望世界的明眸,不应该失去追求理想的冲动,不应该失去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

  朱永新说,分数不是万恶的,“新教育”从不排斥分数,但反对为分数而分数,它期待在心灵的教育中顺理成章地收获分数。

  朱永新说这番话的时候,是有个案可以证明的。他的儿子朱墨,就成长于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朱墨在高中二年级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数理化等多门学科的优异成绩,使他在高中毕业时获得了免试保送复旦大学的资格。愿意在高考中一拼的朱墨,2004年选择了南京大学。朱墨不仅考得好,还玩得好,写得好。行云流水的散文,充满梦想的小说,让高中三年级的朱墨,成为上海文学奖的得主。

  朱永新相信,完整而幸福的教育一定是抚育心灵的教育。他用数字化的方式,勾勒过“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小学六年要读完一百本课外书、聆听六十场精彩报告、写完六百余篇日记、每个学生每月都要作一个10分钟演讲、师生网上都有一个家、六年学一项有用技能。他说:“如果六年时间里孩子果真能够这样度过,他们一定可以成为精神生命最丰富的人!”

  儿子的经验告诉他,有了这样基础的小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再引导他们阅读100本必要的文学经典、哲学著作,让他们内化进学生的精神血脉,成为精神明亮的人。

  2006年,“新教育实验”在“六大行动”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供实验学校试行的“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晨诵,是丰富儿童当下生命的一种方式。在生命的黎明,让儿童在经典诵读中,感受母语的优美,体味诗歌所传达的乐感,理解人类美好的情愫,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暮省,是学生用日记和随笔完成自我教育的日常生活方式。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

  晨诵,诵什么?午读,读什么?怎么诵?怎么读?

  2006年起,新教育实验开发了“毛虫与蝴蝶——— 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负责人马玲老师说: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

  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特质,以及汉语言自身的特点,马玲等人选择了体现人类文化母题和核心文明价值的主题: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像、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 以此编写挑选童书,让孩子们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养育心灵。

  暮省,是师生共写随笔的一种方式。朱永新建议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在亲子、师生、班级共读中,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玉峰”校长周建华说,实验初期,学生的随笔带有明显的作文倾向,实验教师是以作文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随笔,而没有将之视为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实验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地引导学生把随笔与日记视为“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并提笔参与学生的成长,利用师生共写随笔引领儿童走向心灵的自主与成熟。

  “新教育实验”志愿者魏智渊老师说,晨诵、午读、暮省的积极生活方式,或许可以应对“经济中国”的童年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电视和网络让我们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成人的可悲面目。

  朱永新固执地相信,新教育实验不仅在重塑孩子的心灵,也在重塑“经济中国”的心灵。你问他,没有官方一分钱支持的新教育实验,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影响全国数万名教师和100多万学生,在小范围内局部改变了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学校的发展模式、教育的科研范式?

  朱永新引用欧洲著名作家雨果的一段话回答道:“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他认为,新教育实验的开花结果,在于它是一种恰逢其时的理想,在转型中国所面临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在GDP与和谐的冲突中,击中了中国教育的隐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

  他们正在改变中国教育

  朱永新在“教育在线”上的博客名字叫:滴石斋。

  这是他家书房的名字,意为持之以恒,滴水穿石。

  返观新教育实验将近5年的阑珊路,观察者发现,正是滴水穿石的韧劲,将这种始自民间的教育实验,在局部地区开花结果,在繁杂不一的个案中,体现了新教育实验的魅力:把分数教育变成了心灵的教育,把教师变成教育家,把学校变成成长乐园。

  “玉峰”的吴樱花老师是2002年秋季参与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批教师,她用师生共写随笔的方式,感受到心灵的教育的愉悦。

  这年秋天,带班仅仅两个多星期,她便发现班级中有个她从未见过的差生SD(此处隐去学生本名)。SD来自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性格暴戾:爱穿鞋踩着同学的床单爬上自己的床;宿舍管理员禁止他带哑铃上学,他挥拳相向;爱恋班里的女生,用刀将女生的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为了惩罚邻班的一个同学,他竟在那个同学的牙刷上沾上大便后再洗干净,然后骗他刷牙。

  吴樱花记录了SD的每一天,问题与进步同时记录下来,并每学年做成一本“书”送给他。第一个星期,吴找到SD让他读一读自己的言行。从他的脸上,她读出了无所谓。吴继续写,一个月后又找到他。SD居然流露出了一点不好意思。初一第一学期结束,吴老师又请SD读日记,他的脸上出现了几次变化。初一结束的时候,吴老师把一本装订整齐的《SD日进录(一)》送给他。SD的德行在随后一学期有了变化。第三年吴交给SD三本书时,SD已经改变了很多。智慧、恒心创造了奇迹,中考结束了,SD以全市总分第一名升入重点高中。

  吴樱花在记录SD成长日记《孩子,我看着你长大》中说:“他有致命的弱点:感情脆弱,自控力太差。对于这样一个已经十四岁的孩子,一年、两年的努力都不一定有多大起色。但我相信,只要坚持用真情感染教育他,他一定会有所好转的。要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反省能力。”

  吴樱花在新教育实验中,不仅目睹了学生的成长,也感受了自己的成长。《姑苏晚报》把吴樱花的故事,写成16个版的新闻报道,并请她面对面地接受学生家长的访问。该报说:她感受了整个苏州。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要将教师变成教育家,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和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教育实验在新教育实验学校中,教师的成长是最引人注目的。朱曾经自豪地说,在全国任何一家教育媒体上,几乎都可以看到新教育实验学校教师发表的文章。

  2002年6月26日,朱曾经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很有意思的启事:

  好消息!“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今天正式开业了!

  本公司宗旨:确保客户利益,激励客户成功。

  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因为教育的成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投保金额:不限。

  保期:10年。

  投保条件: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10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本公司只求客户成功,不以营利为目的。所有利润将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欢迎投保,欢迎垂询。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

  2002年6月26日

  江苏盐城数学老师张向阳是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最早投保者。此前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他,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在《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写出了30万字的教育日记。他在“教育在线”论坛上的签名是:“用我的生命,擦亮新教育之梦的火花。”

  据悉,近几年中小学原创教育书籍销售排行榜前十位中,竟然有半数以上或者近半数作者是朱创办的教育在线的著名网友,有的实验骨干的著作甚至被翻译到国外。而李镇西、韩军、窦桂梅、徐斌、薛法根等一批闻名全国的优秀教师都是新教育实验的骨干成员,各种地方名师和专家更是不计其数。

  2006年秋天,新教育实验与灵山慈善基金会合作,实施“灵山-新教育种子计划”,力图用新教育的理念,直接影响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为打造教育家做准备。

  变分数教育为心灵的教育,变教师为教育家,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学校为师生成长的乐园。五年后的今天,“玉峰”的

图书馆里保存了1500余本由师生共写的随笔集。“玉峰”的每位老师每年都把自己的随笔装订成书,学生也要把自己的随笔日记装订成书。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如此保存全体师生作品的并不多。2个月前,台湾忠信学校组织的“新教育实验考察团”来到“玉峰”,看到这些作品,惊叹不已。

  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的毛病还多得很,距离完美尚远,它已有的成就仅仅是实验的成果,它对中国教育的改变,也不过是一点一滴的成就。受到新教育实验影响的学生只有100余万,他们的路还很长。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