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中国葡萄酒对外攻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 17:42 中国民营经济周刊

  本报记者/郭真宏

  2007 年伊始,张裕、王朝、长城三大葡萄酒厂商纷纷明确表示,三大厂商的国际化不会因任何原因停止,而张裕与王朝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战场扩张到了生产葡萄酒的“娘家”——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

  在向外扩张的进程中,三大葡萄酒商各有精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流通部教员李贾贵向记者介绍道,我国几大酒商对外攻略中大致分为几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出口形式,以整体自有品牌登台亮相;其次是借船出海形式,通过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打开欧洲等市场;还有一种通过联合品牌或者直接收购,例如与国际知名酒庄厂家开发联合品牌,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扩张与根据地哪个更重要

  资料表明, 2006 年世界人均葡萄酒年消费量为 4.5 升 ,而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只有 0.3 升 ,不足世界水平的 9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空间广阔,葡萄酒生产商们如何在这内外发展上找平衡点尤显重要。

  据 2006 年 12 月西北农业大学葡萄酒学院一份西安葡萄酒市场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西安目前葡萄酒的主要消费群体以收入较高的中青年人为主,其次为个体经营者和商业职工及文教科体卫工作者;另外,葡萄酒的消费者一般是收入较高的工薪阶层。对葡萄酒消费最多的为收入在 1000 至 1500 元之间的消费者。

  中国葡萄酒的高端消费市场真的那么美吗?国外品牌大量入驻中国,国外消费量趋于饱和状态,中国品牌应不应该走向世界?如果像专家所分析那样,中国葡萄酒目前的对外攻略只是为了提高国际知名度,而真正的消费市场仍在国内的话,那么自主的技术与高品质的产品及对位的市场定位才是取得市场竞争力的根本。

  品牌与市场 “ 一个都不能少”

  占领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近 50% 的三大厂商均对外表示,中国葡萄酒对海外市场一致看好, 2006 年的争夺战中尝到了甜头,股价一路飘红。

  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品牌与市场的不可或缺的两方面。中国与法国、新西兰等国相比对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相距较大,国内大多葡萄酒厂商品牌意识和系统的市场培育能力与市场细分能力欠缺。洋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为培育市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如何形成有本土化精神的酒文化是不能只想着坐收渔利的。

  另外,中国葡萄酒现在的技术研发能力与品牌稳定性不强,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被曝光不少(如“通化假酒案”、 “十问华夏”、 “九问

张裕”、“解百纳
商标
争议”、“王朝橡木桶事件”、 “
长城
进口原酒泄漏案”等等),使得市场上的消费者认为,“高价格并不代表高品质”,挫伤甚至打破了部分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产品的信心,如何以质量取得消费者的忠诚度格外重要。

  专家特别强调,产业的发展更少不了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引导与本国行业的齐心协力。

  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得有个培育期,毕竟葡萄酒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文化氛围,国内各地大小品牌参差不齐,如何让中国葡萄酒行业整体亮相国际舞台的整体构架没有形成,另外也缺少非赢利机构和政府的外交推广。中国国际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员向记者分析说,中国葡萄酒的对外竞争中不太重视国际商务、政务中的亮相机会,只有走向世界的国内品牌才能在国内更有竞争力,或许这也是三大葡萄酒厂商向外扩张的真正原因。

  “土点”好还是“洋点”妙

  西北农林业大学葡萄酒学院的科研教员向记者介绍时说道:“葡萄酒产业的推进不仅仅关系到其本身的发展,还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首先是推进种植经济发展,这对增强农民收入、建设绿色生态国家都有好处。其次是设备制造业与包装业,我国的葡萄酒制造设备与包装原料、技术都靠进口,不仅加重了生产成本,也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还有一项是被大众不太熟知的,就是葡萄酒本身的特性,是完全进行生物制剂研发的。本土产业带动本土经济是无可厚非的。”

  这并不是说我国的葡萄酒业不能与国外优质厂商合作学习,但过于依赖国外设备、技术必然不是长久之计。葡萄酒的口味与当地的气候、葡萄品种、当年的降水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各国人饮酒的喜好却各不相同,中国葡萄酒厂商应该将国内市场做稳的前提下再向外延伸,并针对中国人的文化与喜好酿制多层次的葡萄酒。

  资深营销经理人李斌分析说,国内各大葡萄酒商与外资合作一是想通过双方互有的优势合作,从而取得海外市场,打响品牌战略,与国际大品牌合作是借力进攻也是营销中的插位,但此举不是长期的,最后还要走独立的品牌路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