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山东先行 成本瓶颈尚难突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 14:10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尹永铸 济南报道 缺水的山东,沿海的山东,正在把对淡水的渴望转向大海: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山东省海水淡化装置日产淡水占全国总量的50%多,设备装置总量和技术水平也居全国前列。 作为工业大省的山东,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尤其是胶东沿
海水淡化一方面给山东“解渴”,并促进了机械加工、新材料、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高企的成本也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瓶颈。 众多的企业 记者日前从山东省发改委获悉,中国首个核能淡化海水项目,已确定落户烟台养马岛。该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2003年得到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现正进行淡化工艺比选及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该报告将会在1-2个月内完成。 据悉,该项目建设期约4年,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厂,预计年产5200万吨工业用纯净水。 在威海,荣成石岛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已投产,它的投产表明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而在青岛市,海水淡化则是一个更为系统的工程。去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等单位的12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评审通过了《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据了解,这个规划是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水淡化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具体目标是:至2010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带动机械制造、高分子材料、技术服务等行业产值增加200亿元。至2015年,这些指标基本达到翻番,使海水淡化产业成为青岛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黄岛电厂近年与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合作,启动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目前日产纯净水60吨,各项指标均通过生活饮用水、瓶装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等国家标准,氯化物、含盐量等14项检测项目全部合格。同时,黄岛电厂还建成一条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生产线,并开始进入产业化生产。 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供的数字,目前山东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问题已走在了全国前列,海水淡化装置日产淡水占全国总量的50%多,设备装置总量和技术水平也居全国前列。 成本的瓶颈 尽管这一产业前景诱人,但横亘在面前的还有一座大山:成本。成本是制约海水淡化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 以威海为例,截至2005年7月刘公岛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威海在建和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处理能力可达到1.8万吨/天,接近目前市区日用水量的1/5,但消息显示该市四大海水淡化工程的运营情况却并不理想。刘公岛海水淡化工程,是为解决岛上饮水问题,政府对每吨水进行3.15元的高额补贴才得以运行。 据了解,烟台养马岛核能海水淡化的成本为5.5元左右,这一价格水平已经远远高出当地的自来水水价,也高出当初3.75元每吨的估算,市场竞争力堪忧。 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阮国岭博士向媒体透露,目前每吨淡化水的成本约为5-6元。 “海水淡化的所有成本中,能源成本占一半以上,”青岛市工程咨询院总工程师曲伟表示,“因此,海水淡化只有与热电联产结合在一起才是可行的。” 曲伟分析,如果利用国家电网的工业用电,海水淡化的成本将居高不下:目前工业用电电价大约在0.7元/度,与企业自备电厂约0.3元/度相比,高得太多。如果用从电业局买来的电做海水淡化,显然毫无竞争力可言。 青岛市黄岛电厂承担着青岛近50%的发电任务,是一个用水大户,然而从2004年10月份开始使用淡化海水以来,黄岛发电厂来自地方的市政供水由过去的每日2000吨左右一下降到了零吨。该厂一位副总工程师向记者介绍说:“工业用水用高纯度淡化海水比用自来水还便宜。” 这正是得益于黄岛电厂“热电联产”模式所带来的海水淡化成本的下降。利用电厂内部的低价电及蒸汽等,该厂使用低温多效法淡化海水,成本为4.83元/立方米,软化水处理费用为5元/立方米,综合成本为9.83元/立方米,远低于工业用自来水11.7元/立方米的综合成本。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