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四月信贷增幅创历史新高 央行货币政策走向何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03:38 第一财经日报

  嘉宾:

  ●吴光伟:上海市政协常委、同济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导

  ●殷剑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雪春: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金融学家

  ●李刚:中国农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分析师

  ●侯宇鹏:华西

证券债券研究员

  本报记者 冉学东 蔡臻欣 主持

  “四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172亿元,同比多增1750亿元,是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昨日,中国

人民银行公布了四月份金融运行数据,而备受关注四月份信贷数据也终于出炉。

  自从央行出人意料地提高了贷款基准利率后,下一步央行的调控将观察此后几个月的金融运行数据。而四月份金融运行数据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经济运行图景?央行将作如何判断?下一步将会出台怎样的调控措施?《第一财经日报》就此邀请了学界和业界的一些资深人士进行了座谈。

  《第一财经日报》:你们对四月份信贷增速怎么看,M1、M2增速的差异依然没有变化,四月份数据会否对央行的政策产生影响?

  殷剑锋:从信贷方面来看,去年四月份贷款净增加只有1420亿元,今年同比多增的确实有点吓人。不过按照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这个数据不算很高。

  而M1和M2增长速度依然保持了以前的差异,这种情况从去年一月份以来到现在还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说明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显著的好转。要使M1涨上去,需要贷款能够放出去,因为M1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存款。

  李刚:虽然前四个月短期贷款增加较多,但中长期贷款也同比多增2000多亿元。因此,虽然M1、M2的增速相对平稳,但贷款作为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已经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反弹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在贷款持续多增的情况下,保持贷款的平稳、适度增长应当是央行调控的主要目标。

  侯宇鹏:从数据看,4月份信贷增长仍延续了一季度强劲反弹的态势。由于央行是在4月27日调高贷款利率,因此4月份贷款数据的变化对加息效果的检验并不具有很好的参考性。在加息和贷款“窗口指导”的双重作用下,可能会对5月份的贷款增量有所抑制。但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扩大、资本充足率约束松动、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以及债券收益率较低的状况下,导致商业银行大幅放贷的根本性环境并没有改变。而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营的考虑,其与央行的博弈行为仍将持续,贷款意愿难以消退。

  《第一财经日报》:如果此后信贷增速依然比较高,你们认为在央行的下一步宏观调控中,将选择哪些措施?

  吴光伟:目前的情况是存款16万亿元,有9.2万亿元存在银行里贷不出去,其中5.6万亿元变成了金融票据和国债等。这说明目前游资充沛,是比较棘手的情况。

  我认为存款利率不需要上调,因为目前存款已经过多了,银行不需要更多的存款。

  贷款利率也不需要上调,因为再上升会有许多副作用,比如买房子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了,这样从整体来看对经济不利。同时企业利息负担过重,将影响利润从而影响就业情况。

  我主张采取三种措施:

  其一是允许人民币汇率继续慢慢升值,走上升通道,这将抑制过多的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同时鼓励国内资本朝外走,把它们“赶出去”。

  其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比率,从7.5%上调到8%。

  其三,迅速发展资本市场,在拉升指数的同时快速上新股,使G股流通,以打压股市上升形成的泡沫,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吸收过多的流动性。此外大量的融资应着眼于发展高科技企业和产业升级等。

  此外,我认为应当尽快允许老百姓参与香港市场,允许他们持有我国境外上市的银行股票。这同样是一个很好的资金宣泄渠道。

  殷剑锋:这些数据依然反映了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储蓄大于投资。按照经济学原理,这就意味着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时候总需求增加一些是合理的。

  而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所以储蓄大于投资,就导致了银行的存贷差上升,这个时候贷款增加快一点也没关系。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和信贷的结构问题,这不是货币政策能解决的,而应该采取指向明确的、有保有压的政策。

  目前最有效的政策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强调全社会的资本充足率,这包括三个方面:

  一个是借款人的资本金比例。对借款人来说,你的资本金比例不够,不能用别人的钱。你觉得这个项目好,能赚钱,好,你自己拿钱投资,失败了你自己承担风险。

  另一个是项目资本金比率。地方政府要上项目,那么地方政府必须拿出这个项目的资本金,不能单纯从银行搞贷款然后上项目。

  第三个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标,万一发生贷款损失应该由股东来负责,不能让存款人来承担这个损失。

  如果这三项资本金都能达标,那该上多少项目、多少投资都是投资人的事情。

  首先我不赞成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因为存款准备金和央行票据都是央行的负债,如果央行调高了法定准备金率,而商业银行认为项目又是有利可图的,就可能不去减少信贷,而会将央行票据转变成法定准备金,这和商业银行减少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的效果是一样的,只是央行持有的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负债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这个手段不会影响到货币和信贷的投放。

  张雪春: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所有的工程都要上马,这部分需求是不可能压下来的。央行由原来的行政调控手段转向间接的市场调控手段,如果一次调控达不到目的的话,还有可能采用第二次加息。

  不过仅仅上浮贷款利率,而存款利率不变的话,银行的利差就会进一步加大,银行更加有动力多贷款。而如果上浮存款利率的话,又与鼓励的政策有矛盾,现在央行还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另外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是一个非常重的手段,国际上很多央行都是慎用的。这主要看这次信贷增长速度过快是否源于金融机构,如果是金融机构滥发贷款,而现在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又相对过低的话,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行为相对有限制作用,而现在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也还是比较多的,提高一点对银行的影响不会很大。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现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央行要采取措施的话,肯定也是各种工具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单纯用某一个工具。

  李刚:从目前的贷款增长情况来看,如果上半年贷款增长达到2万亿元,再考虑上半年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的发行,则上半年新增资金供给总量可能在2.2万亿元以上,这是历史上的新高。

  尽管商业银行下半年的贷款增量可能有所下降,但在产能过剩和投资冲动的背景下,资金的低成本供给对于提高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需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第一财经日报》:按照央行有关领导的表述,本次加息后,央行还将观察一段宏观经济发展情况,你们认为央行将重点关注哪些指标?这些指标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将决定央行是否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措施?

  吴光伟:央行关注的指标会有很多,比如M1、M2数值增长情况,此外是经济和内需增长的指标等,包括CPI、PPI等。另外还有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长情况特别是房地产贷款情况等。

  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基础设施投资上升很快,产业投资上升也迅猛,此外库存商品增加也偏快,再有就是资源进口势头过于强劲,城市港口、码头等重复建设问题也比较突出。国家统计局对此都会有相应的调控指数,我认为央行将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将会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控。

  李刚:从后期的走势来看,除了贷款指标外,投资、物价和外贸可能是几个最为敏感的指标。我们注意到,美元指数近期已经下跌到84以下,因此即使人民币小幅加大升值力度,国内进出口顺差的局面短期内也很难缓解。一方面,外汇占款的持续投放和央行票据的到期给基础货币投放带来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贷款的大幅增长势必大幅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创造较为宽松的、低利率的金融市场环境,这对抑制投资的增长和产能过剩是非常不利的。虽然4月份的CPI水平只有1.2%,但宽松的、低利率的货币环境已经在逐步引发房地产、股票市场的重估,因此物价指数能否全面反映当前的物价上涨可能需要更为全面的分析。

  侯宇鹏:央行此次加息政策的出台具有前瞻性和试探性,但却难以达到紧缩经济的目的。在利率型工具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时,未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

  《第一财经日报》:按照惯例,央行将大约用多少时间就能观察到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采取下一步相应的措施?

  吴光伟:我认为是3个月左右。很显然一季度数据出来之后,央行就意识到经济过热了并采取措施,这说明周期在3个月左右。

  我认为具体节奏是一季度放宽,二季度收缩,三季度再放宽,四季度再收缩。这样可以比较灵活地进行调控。同时要注意很重要的一点,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必须要把一些指标拉起来,不能太严厉,否则会影响到后续效果。

  《第一财经日报》:有专家认为一季度信贷不是偏快,根据是同比上涨速度不高,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流动性太多,你们对此怎么看,有何应对策略?

  吴光伟:信贷快不快要看具体情况,关键是快在哪里。我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这方面的信贷就很快。反之消费方面的信贷就不快。

  我认为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信贷,同时鼓励、刺激消费信贷,要提倡消费文化,银行也要配置相关金融消费产品,企业要生产适合高中段需求的消费产品,要提倡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信贷投放我认为是比较关键的问题,相比之下,流动性过剩其实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而且流动性过剩同样要分开讨论,目前局面是单向流动,资金都在向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流动。我们需要的是双向流动,甚至于循环性流动。目前上海剩余的资金其实也不能够流动到江浙一带,不能流动到长三角其他地区。所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首先要解决双向流动和循环性流动的问题,应该引导资金向消费方面流动,而不是向制造业流动。

  殷剑锋:流动性过多必然导致信贷增加,但是信贷增加有其合理性,主要是信贷结构问题。

  张雪春:目前,还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外“热钱”都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对这部分的需求目前很难压下去。

  流动性过高的问题,目前是存款居高不下,在存贷差不断加大的形式下,闲置资金过多,银行经营受到考验;另一部分则是外汇占款过多。可采取措施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货币互换等。

  《第一财经日报》:有人说,本次央行调高贷款基准利率后只是增加了宏观经济过热的可能,你们对此说法怎么看?

  吴光伟:银行利润增加,放贷意愿增强,将会倾向于更多开发信贷新产品并吸引高中端客户。

  对企业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对它们的贷款意愿影响也不会很大,因为它们中许多本来就贷不到款。但对房地产企业会有抑制。

  个人肯定会有些不利影响,1.6万亿元的房贷,利息都会上升,个人还贷压力加大,银行则获利。靠加息达到央行预期的抑制贷款过快增长的目标有难度。

  张雪春:央行提高贷款基准利率0.27%,应该说效果不会太明显,因为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有上浮好几个百分点的,只要现在的贷款利率高于新增的基准利率,其贷款利率就可以不变,能够影响到的只是房地产信贷,因为房地产的贷款利率是贴着基准利率走的。

  侯宇鹏:央行2005年第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在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4.29%,实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6.47%,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49.24%。在金融机构约50%的贷款利率已经上浮的情形下,这一紧缩政策对企业贷款需求的抑制作用将十分有限。今年1~4月份,共有6945亿元新增贷款,不排除有部分资金已流入股市的可能,但绝大多数贷款还是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这无疑将加大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可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1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