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元买下宝钢的话外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2:58 解放日报 | |||||||||
“买下宝钢”———这是个过去从来没人提起、似乎是“天方夜谭”的话题。如今,国际资本大鳄的疯狂并购,正在对钢铁业以及国内不少重要行业构成威胁,注重产业安全与反垄断已显得非常迫切了。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语出惊人———“谁有钱,花300亿就能买下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话语一出,激起广泛关注和争
买宝钢有可能吗 300亿元真能买下宝钢吗?记者查看目前宝钢股份的股本和市值,宝钢股份的总股本达到175.12亿股,目前宝钢的股价4元多,理论上讲,300亿元最多能买下75亿股,这依然占不到绝对控股地位。 上海钢材网首席分析师刘剑云认为,现实操作中,300亿元买下宝钢不太可能。不仅资金上有差距,而且还有产业政策的阻力。去年7月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外商投资我国钢铁行业,原则上不允许外商控股”;而且按照现在国有企业股权转让的规定,像宝钢这样的中央企业股权转让,需获得国资委、发改委等部门的批准。 “朱继民话语的内涵,并不在于300亿元能否真正买下宝钢,而在于我们必须警惕全球钢铁并购狂潮对中国的影响”,刘剑云如是说。 据悉,产能规模全球排名前两位钢铁企业———米塔尔和阿塞洛目前都已完成了在中国的第一次布局。去年7月,米塔尔以26亿元收购华菱钢管37%以上的股份;今年2月,阿塞洛以20.86亿元收购莱钢38.41%的股份。阿塞洛虽然没有取得控股地位,但是已经与莱钢股份的另一大股东莱钢集团的股份持平,加之它在技术上占有优势,可见它将在公司运作中居于主导地位。另有消息称,米塔尔与华菱洽谈时,原本想占绝对控股地位,后来考虑到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才让步居于第二大股东。 国际钢铁巨头不会浅尝辄止。据称,米塔尔、阿塞洛等已广泛接触国内地方钢厂等二线企业,如包钢、昆钢等,大有在中国刮起购并大潮的意思;从国际上看,米塔尔和阿塞洛两大巨头之间的合并也在洽谈之中。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这两家合二为一,新的米阿集团无疑会继续在中国布局,抢夺地方骨干企业,最终对宝钢、鞍钢等龙头企业形成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其是否能买下宝钢,都将成为控制中国钢铁产业的又一股力量。 “买”也是核心竞争力 市钢铁行业预警委员会专家贾良群告诉记者,“300亿元买下宝钢”这句话,其实更是提醒业内,“买”已经成为国际钢铁巨头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意味着他们拥有资金支持,更拥有“买”的技巧和“买”了之后的整合能力。只要具备这种能力,就有在短时间内控制中国钢铁行业的把握。 从米塔尔的发家史看,它从1975年在印度建立一个破旧的小工厂开始,通过并购不断成长起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4年之前钢铁市场低迷的时候,米塔尔“疯狂”并购全球许多不景气的钢铁工厂,仅仅2003年和2004年,就在波兰和捷克购并了5家大型钢铁企业,当米塔尔去年10月宣布以45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国际钢铁集团时,它的生产规模已突破5000万吨,居世界霸主地位。贾良群分析,“米塔尔在数十次并购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知道并购之后如何清理资产、平稳地裁减员工、空降管理团队、重塑市场形象,这就是核心竞争力。基于这种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投资基金更青睐于它,米塔尔由此更加壮大。”资料显示,在购并一家波兰工厂之后,米塔尔仅仅用9个月就实现了这家工厂由亏损到盈利的转变。 贾良群说,任何并购最终都要赚钱,而对于钢铁企业而言,企业规模往往成为是否盈利的重要因素,在2004年、2005年国际钢铁市场价格有所下滑时,米塔尔等国际巨头利用自己在14个国家的工厂联合限产,一定程度稳定了市场。这种垄断优势,具有极大力量。 “买”的本事,不仅存在于国外钢铁巨头,在当前资本扩张盛行的时代,许多行业都不能不警惕国外巨头具有诱惑力的出价。因为中国市场,无疑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都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通过“买”来控制市场,是巨头们的必然选择。湘财证券研发部朱华成博士认为,国内大企业不应该轻易放弃控制权。例如在啤酒行业,过去两年的外资并购已使这个行业几乎被外资控制。2004年,美国AB公司57亿元收购哈啤股权,出价高出哈啤净资产的5倍;今年2月,全球第一大啤酒巨头比利时英博(InBev)啤酒集团以人民币58.86亿元,收购净资产6.19亿元的雪津啤酒100%股权,溢价近10倍。尽管外资出价很高,国内企业看起来是一笔好买卖,但以高价“买”,是因为国外巨头不仅仅是看中资产,还包括企业的成长空间、销售网络、客户群体、行业壁垒等等,随着啤酒业的大发展,他们终究能通过市场获取源源不断的利润并垄断市场,最终可能损害中国产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利益。 关注产业安全 朱继民在担心“有人出钱买宝钢”时提醒,“如果不加快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并成立有关机构,中国钢铁业很可能被国外金融寡头和跨国大集团肢解”。不少经济学家也担心,在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纷纷整体完成股改的情况下,外资绕开产业政策在二级市场悄然收购龙头企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需要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对于本国产业的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视,他们不仅拥有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而且在审查和批准上,也往往摆上国家层面。去年夏天,中海油试图收购美国的优尼科石油公司,引起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由此这一收购计划被搁浅;今年初,阿联酋的迪拜港口世界公司,出资68亿美元收购管理美国六个港口码头业务的英国铁行轮船公司,虽然该交易获得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批准,但是最终遭到国会的强烈反对。由此可见,作为头号经济大国的美国,依然把产业安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了解,有的国家为防止一些国外金融寡头和跨国大集团的恶意竞争和收购,在国外股市上通常采取“黄金股”的做法,即国家掌握企业少量股份,在受到恶意收购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行使命名否决权。 专家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并购的法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包括普遍适用的《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法》等等,更深层次的则是对外资进入证券市场的管制和对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限制。对于我国而言,法律体系还有待健全,《反垄断法》尚在制定过程中,但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逐步开放的步伐却在加大,这其中是暗藏着被外资控制重要产业的危险的。如何在与世界接轨的过渡期内,运用WTO法则,合理有效地防止国外资本对事关国计民生产业的控制,加快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本报记者 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