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越来越窄的自行车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17:08 北京晚报

  在人们的注意力多数集中在本市日益严重的机动车交通拥堵时,却忽略了城市中自行车族这一庞大的群体。被机动车道压缩得越来越窄甚至消失了的非机动车道,被停在路边的汽车随意“断头”的非机动车道,以及在骑车过程中时不时受到机动车“骚扰”的非机动车道,已经成为自行车一族每天不得不面对的无奈现实。

  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目前本市有600多万辆自行车,常用的有400多万辆,记者在实
际体验、调查、采访中深切感受到,除了要冒着经常被偷盗的风险外,这个群体的路权状况令人担忧。

  现场调查1

  非机动车道突然“消失”

  在南五环

亦庄经济开发区荣华路北环岛北侧,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条由南向北的非机动车道在穿过一个路口后突然“消失”了,行人和骑车人不得不挤在机动车道上“冒险”前行。

  记者看到,荣华路北环岛向北,是两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可过了路口继续向北,眼前就出现了3条机动车道,而非机动车道却走到了“尽头”。一位常年骑车路过此地的张先生向记者介绍,非机动车道在这里突然拐了个弯,藏在路口东北角的绿化丛中,人行横道的延伸处。像他这样常年在这里经过的人问题不大,只是苦了那些陌生人,往往和汽车在一条道上骑行,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尽管是被人为地“藏”了起来,但比起一些根本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来说,这里的情况还算不上最糟糕。

  现场调查2

  非机动车道根本没有

  昨天下午,记者在朝阳体育馆东侧路看到,这条一上一下的双向道路在刨除来往两辆车并肩行驶所占用的面积外,剩余的道路宽度走一辆机动车仍没有问题,但就是这条宽度还比较富裕的道路,两边根本就没有施划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紧挨着的就是马路牙子,上面是人行道。

  记者在路边驻足观看了15分钟,发现在该条道路上来往的自行车不下百辆,而几乎每辆自行车,只能在快速行驶和停靠在路边的车辆之间的缝隙中穿行,车技稍微不好,或者反应稍微慢一点,就很有可能蹭上身边的“大块头”,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一位家住附近的居民刘女士向记者诉苦,骑车近20年了,骑着骑着,居然发现可供他们骑行的道路却越来越少了。由于是普通工薪阶层,刘女士说家里根本买不起汽车,自行车还是他们家的主力交通工具。

  在麦子店路,这条二上二下非常宽阔的道路在很长的一段距离内,根本没有施划非机动车道,道路两边的酒店、娱乐场所非常集中,可他们显然是适合有车一族前来。在来往穿梭的汽车大军里,自行车一族想要骑出一条自己的路来,那必须有相当大的胆量,甚至是豁出去的心理才行。

  现场调查3

  非机动车道成了停车场

  昨天下午,记者在姚家园路看到,由于是双休日,道路两边的非机动车道俨然成了机动车停车场。来来往往的自行车几乎都被挤上了机动车道。本来就是被迫在机动车道上冒险骑行,可过往疾驰的汽车们似乎并不领情,在毫不减速的情况下,还不停地按喇叭来表达对自行车“入侵”影响他们正常行驶的不满。

  如果是静态地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危险性还不大,骑车人最怕的是一些不讲公德的司机,在行驶过程突然拐进非机动车道,然后一脚刹车停在了路边。如果在它身后的骑车一族反应稍慢,很有可能连人带车就撞了上去,美其名曰也是“追尾”。可这种追尾,是肉体和铁疙瘩的碰撞,受伤和吃亏的自然是骑车人。

  常年骑车上班的段先生向记者诉苦,十年前骑自行车的时候,人多、自行车阵容庞大,骑起来感觉很踏实。但现在不一样了,骑车的时候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毕竟,他们要不断面对机动车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危险。

  现场调查4

  自行车与汽车抢行

  稍微留心,人们就会发现,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起的时候,自行车原本应当理直气壮地往前骑行。然而右拐的机动车却往往一脚深油门就把骑车人的路挡了个严严实实,等右拐弯车辆一辆接着一辆地走完后,路口的红灯又“无情”地亮了起来,守规矩的骑车人只得再次等待绿灯亮起,并默默祈祷接下来的右拐弯汽车能放一马,让自己先骑过去。

  然而,主动给自行车让路的开车一族本就不多,而骑车人甘愿受汽车欺负的也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绿灯亮起的时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抢道的情况非常普遍,而这也往往是

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问题

  骑车人安全事故不断

  随着本市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早已成为弱势群体的自行车一族的安全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由于汽车“袭击”导致的安全事故接二连三。

  本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开车的王女士赔偿骑自行车的金先生医疗、误工、修车等费用共计4400余元。2004年11月6日20时30分,王女士驾车在三环辅路一桥下由西向东行驶过程中停车,其车上人打开左侧车门时与同向骑电动车行驶的金先生相撞,金先生当日经诊断,所受伤害为腰、臀部软组织挫伤,头皮裂伤。

  今年9月27下午6时许,在京通快速路辅路由西往东方向,高碑店桥东200米处,一辆卡车停在非机动车道边准备加水,经过的骑车人被司机突然打开的车门撞倒,不幸被疾驰而过的工程车轧死,死者年龄不到30岁。

  今年7月12日8时30分左右,在工体太平洋百货附近的一条非机动车道上,两辆

出租车将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子夹在中间20多分钟,男子腿部受伤,后被120救出送往医院。据目击者介绍,当时富康停在路边,小伙子想绕过它往前骑,不料旁边又过来一辆现代。可能是两车没有错开就把人夹在里面了。“人被夹住后两车都不敢动了,害怕夹在里面的人伤情加重。”记者在曾经的事故现场看到,这个宽约4米的非机动车道画了好多出租车车位,行人从这里经过非常不方便。附近的居民说这里天天堵车,行人从这里经过也要十二分的小心,以免被出租车剐碰。

  在今年8月的“2005全球汽车安全概念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科研所主任张春生表示,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会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国外的交通事故多数是在车与车之间,而我国车撞人的情况却非常多。有数据显示,汽车时速20公里,把人撞死的几率是10%,40公里时超过30%,60公里时超过90%,80公里时达到100%。这其中,自行车一族往往是受害的主体之一。

  专家观点1

  自行车应有优先行驶权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取消或压缩自行车道,错误选择高耗能城市模式,这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错误决策。所有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车是最节能的,零排放、零能耗,而且骑自行车出行还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市民素质。同时,多使用自行车可减少交通拥塞和铺路用地。一辆汽车占用的路面一般可以容纳6辆自行车,而一辆汽车停车所占用的空间则可使20辆自行车停放。现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城市都正在倡导可步行的城市(WalkableCity)恢复了自行车道,自行车与机动车拥有同等的道路通行权利,城市行政首长带头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等等。在荷兰,城市交通系统甚至还给骑自行车者优于开车者在使用道路和绿灯先行权。一些交通信号允许骑车者先于汽车行驶。

  仇保兴认为,实践证明在公共汽车停车站建立立体的自行车停放处,使公交与自行车两者有机结合成全面便捷的交通系统,可使城市的噪声、污染和交通拥塞大为减少。而我国少数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屁股指挥脑袋”,没考虑普通百姓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单纯从“城市形象的现代化”出发,取消自行车道。这样的决策者以后是要被子孙指着脊梁骨骂的。国际经验表明,局部的道路拓宽无助于解决整个城市的畅通问题。

  资深专家美国人理查德·莫也曾尖锐地指出,一味地通过拓宽道路的办法来缓解交通拥塞,恰似以松解腰带来治疗肥胖症。合理的对策,首先是增加路网,打通断头路,而不是增加道路宽度,更不是一味挤压非机动车道。

  专家观点2

  公民有交通工具选择权

  交通专家认为,城市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是“三权分立”,自成体系。如果不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骑自行车者很少愿意闯入机动车道,冒着生命危险和机动车赛跑。要从根本上解决路与车的矛盾,不应只局限于“修路”与“限车”两方面,更不能一味地压缩非机动车道,而应解决整个城市经济重心的偏移与均衡发展问题。

  汇源律师事务所魏晓东认为,出行主体是平等的,任何公民都有选择交通工具的权利,政府不应用行政手段限制自行车出行。骑自行车的多是学生和送货员、外来工等低收入群体,因为收入微薄才选择这种靠体力推动的交通方式,所以从保护这些低收入阶层的角度出发,也应该为他们出行提供方便和保护。他建议对主要道路进行设计时,应考虑把人行道相对放宽,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放在一起。

  解决方案

  应建自行车专用道

  记者了解到,曾一度被视为城市落后特征的自行车大军已重新回到了管理者视野中。市交通委副主任周正宇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代意义的城市交通来说,在倡导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同时,应当鼓励人们去选择多样化的出行方式,而自行车就是机动、灵活的交通工具之一。本市目前还没有施划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应当及时补上,这没有什么理由可讲。

  市规划委近期一项研究报告提出,自行车交通方式仍然是城市交通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由于自行车是一种环保型的交通方式,应给自行车交通方式保留适当的空间。

  据悉,已于今年上半年出台的《北京交通发展纲要》明确提到,本市将充分利用旧城胡同、街坊道路和支路开辟自行车交通系统,逐步形成地区性的自行车通行网络。在旧城区,要充分利用胡同开辟自行车或行人专用系统。在新建住宅区,建设良好的自行车交通和步行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禁止挤占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确保自行车和行人出行安全、便利。

  本报记者 王军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