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宝
“工业兴县、竹业富民,是认真总结广德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教训,认真总结周边发达县市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邹河在接受《决策》采访时说道。“两个认真总结”表明,广德在发展战略思路上经历了多次曲折的探索。
邻居的快与自家的慢
在计划经济年代,与周边江浙的溧阳、宜兴、长兴、安吉4个县市相比,广德因为矿产资源丰富,曾吸引了周边县市的许多人到广德打工,直到现在提起这事,广德人还有几分自豪。
然而,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广德与周边的差距越拉越大,“隔壁邻居”溧阳、宜兴、长兴已经进入全国百强县。广德为何远远落后于周边苏浙县市?一番调查后,广德蓦然发现,这些县市所谓的“发展秘诀”无一例外都是加速工业发展,把“工业立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略。
回过头来看,在80年代的浙江长兴,到处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工业企业遍地开花,正所谓“没有铺天盖地就没有顶天立地”。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以后,现在的长兴已经建成国家级环保产业园。早在15年前的1990年,江苏宜兴市的工业企业就有3400多家,工业企业产值1992年就突破了100亿元,2004年宜兴人均规模工业产值高达47000多元,是广德的11.7倍。1998年广德的规模工业产值仅为2.58亿元,2003年才突破10亿元,而宜兴早在1986年就突破了20亿元。4个苏浙毗邻县中唯一不是百强县的安吉,人均工业产值是广德的4.8倍。
就是与“自家兄弟”的宁国相比,广德因为失去了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和90年代初的工业发展高潮这两次机遇,在工业发展上晚了整整10年。在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宁国与广德都是一种自然增长,但是在“三线企业”退出之后,宁国抓住有利时机,产生了一批顶天立地的著名企业,1995年宁国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一度星光闪耀。而此时的广德,工业企业举步维艰,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在安徽省排名第40位,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100万元。
再从广德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直到2002年,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仍然占到40%以上,大于第二产业,高居安徽省第一,但这个“第一”没有成为值得广德人炫耀的资本。因为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上看,只有第二产业比重的提升,才能够真正带动第三产业和整个县域经济的繁荣。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单兵突进,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德工业的“体单力薄”。宜兴市在改革之初的1978年,第二产业就超过50%,2003年突破了60%,正因为有了工业的强大,1991年第一次全国百强县评比时,宜兴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第13名。不管经济如何起伏,直到现在宜兴仍稳居百强县前列。
2002年7月1日,从温州挂职回到广德后的邹河,给全县科级以上干部做报告时说:“经济不发展留不住人才。长此下去,广德就会在周边的挤压下渐渐被边缘化、空洞化。”此话一语道破了当时广德在周边县市挤压下的尴尬。
两次错位越拉越远
一条田埂之隔,为何两重天地?面对山水相连的周边苏浙的4个县市,广德在不停地寻找着答案。为了弥补经济上的差距和鸿沟,广德先后提出过商贸兴县和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但是美好的规划在经济发展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商贸、旅游都没能成为广德强县富民的突破口。
从商贸来看,广德地处皖苏浙三省八县交界处,有“鸡鸣闻三省”之称,自古就是“三省通衢”,具备商贸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证明,没有强大的工业作为支柱,商贸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浙江县域经济中的商贸集镇大繁荣,都是以背后强大的加工制造业作为后盾。显然,缺乏工业支柱产业支撑的广德不具备商贸的充分条件,商贸兴县因缺少“酵母”而难以催生广德经济的裂变。
再从旅游来分析,广德的旅游资源不具备独一无二的显著优势。广德虽然拥有太极洞、横山森林、卢湖竹海等景点,但与广德山水相连的安吉,在以竹子为支撑的生态旅游上比广德更具有优势。况且与同处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和徽州文化等蜚声海内外的景点相比,广德的旅游景点在整合与开发、包装与宣传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做足,同时,广德的交通状况也是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可以说广德的旅游产业既不“得天”,也不“独厚”。而且以旅游为支柱走向成功的县域经济的案例非常稀少,旅游产业的扩散与带动效应无法跟工业相比。由此可见,旅游经济也难以担当起支撑整个广德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发展战略的两次错位,导致广德在战略的一次次调整中与周边发达县域越拉越远。在这个过程中,广德的资源“躺在地里、长在山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变成经济资源,反而加重了广德“富饶的贫困”。在广德流传一句话:推不完的广德,填不平的泗安。但是,单纯原生态资源的出卖,无疑是在“卖血”。广德最大的差距在工业;广德之痛,痛在工业。
痛定思痛之后,2002年广德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广德发展的历史教训和周边的发展经验后,明确提出“工业兴县”的主战略,解决了广德往什么方向努力的根本问题,为广德县域经济这艘航船装上了“定位仪”。
工业兴县的转折
“知耻而后勇”,这是邹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用的一个词,生动地概括了广德的思考、转变与奋起的过程。
回溯广德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1997-2001年以企业改制为主,中心任务是盘活存量,广德县商务局局长兼招商局局长张家海告诉《决策》:“以改革来招商、以招商来改革,只是广德经济发力的初级阶段。”2002年确定工业兴县的主战略,但落实战略思路必须将决策具体化,将政策深化。程延苏告诉《决策》:“实质上工业发展就是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但是广德的工业投入,不能单纯依靠盘活的5亿多存量家底进行自我滚动,大规模招商引资是“不二法门”。于是,广德县委、县政府顺势提出2003年作为“招商引资年”;要招商引资就必须优化环境,因此2004年被确定为“优化环境年”;优化环境就要提供企业发展的载体,创造适宜投资的城市,2005年就成为“开发区·新城区建设年”。这是广德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不难发现,2002年无疑是广德的“转折之年”:2002年一方面为5年多的企业改制作了总结,另一方面又是后来招商引资工作中一年一个抓手的起点。
事实胜于雄辩。在2002年确定工业兴县战略之后,工业投资为广德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02年广德的地区生产总值达接近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亿元,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首次突破40%,在安徽省县域经济运行综合考评中升至第8位。紧接着2003年规模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2004年突破20亿元。同时,以新杭、流洞镇为代表的“块状经济”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正在形成专业化的特色产业集群。
程延苏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工业企业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牵动性:一个大型的规模工业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县长,一个中型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副县级干部,一批规模工业企业就相当于一批科级干部。因为一个大型企业对一个地方的带动,为发展经济付出的努力相当于一个“县长”在发展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规模工业企业提供的增长动力,正在成为拉动广德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工业兴县、竹业富民,可以说抓住了广德经济发展的“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广德这一次是成功地抓住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邹河这句总结性的话语启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