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运宝
2003年6月的一天,几辆挂“浙C”牌照的轿车驶进广德境内,由于中途堵车一直到晚上11点多钟才到广德县城。虽然坑洼不平的道路大大降低了广德留给投资者的第一印象,但出乎几位浙商意料的是,广德县的主要领导还空着肚子等在宾馆里,这着实让远道而来的客商深受感动。
这几位浙商来自温州耀华集团。仅仅用了半个小时,一个亿元项目就尘埃落定。但在耀华的原有投资战略中,并未考虑在县级区域投资。广德为引进耀华,做了1年多的工作,其落户当地的重要性只有广德人才能掂出其中的分量。
学会做“加减乘法”
对广德来说,仅仅靠企业改制盘活的5亿多元存量资产,无法起到加速效应。面对周边苏浙地区每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以及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层层“截流”,广德别无选择,唯一的出路就是借助外力,走资本与产业集聚之路。
“这就像滚雪球,一个雪球太慢,几个雪球一起滚就越来越大。”黄德泉形象地描述道。
然而,对于一个欠发达县域来说,招商引资的突破口在哪?广德借鉴了毗邻县市的做法。
2003年元月,在全县上下的一片争论声中,广德召开了招商引资的第一个万人动员大会,会上确定2003年为“招商引资年”,同时确定招商引资总任务是10亿元。相对于2002年的到位资金,10亿元等于增加了2倍多。广德是否在“吹牛”?许多人发出了疑问。“10亿元是一个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是参照了长兴的做法与经验,长兴能做到,广德同样也能做到。”邹河告诉《决策》。
动员大会之后,给每个部门分配了招商任务,同时实行保证金制度,每人一年220元,并且从县财政中拿出300万元对完成任务的人进行奖励。
“不仅仅是完成一个招商任务,更深层次的是让政府工作人员都体会到引进一个项目的艰难,扶植一个企业成长的艰辛,提高整个公务员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甚至是全社会扶商、亲商、爱商的氛围。”邹河从另一层面对此举作了精辟的注解。
压力之下必有动力。年终盘点,2003年超额完成招商任务。桃洲镇的梅德正等4位农民因为超额完成而获得4万元奖金,一时成为广德的“明星”;新杭镇党委书记一次性获得奖励26万多元,更是摘得了全县的“桂冠”。
到2004年,广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96家,几乎都是引进的外来企业,其中总投资20亿元的三狮、菲达、桐星、中广源等四大水泥生产企业的落户,不仅使广德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而且全部跻身安徽省“861”项目库。
外资的进入,在搅活了广德人传统的思想观念,激活了本土企业家的创业冲动的同时,也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促进了广德经济结构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
同样,在招商引资中,许多官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获得了巨大提升,学会了做“加法”:以引进增量推动结构调整;也学会了做“减法”: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更学会了做“乘法”: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培育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增长点。
打出一套“组合拳”
1997年,浙江恒基公司董事长王凡,看中了广德这块风水宝地,来到广德投资,成为投资广德的“元老级”浙商。8年来他见证了广德从企业改制、工业立县到招商引资的全过程。现任广德县浙江商会会长的王凡告诉《决策》:“广德政府不护短,有很多‘聪明’的办法,许多方面的环境建设比浙江做得都要好。”
地理上的无缝对接不等于是投资的第一选择。为了创建最佳投资环境,广德将2004年确定为“优化环境年”。广德在营造环境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就硬环境建设而言,2003年以来,广德县投入公路建设资金达7亿元之巨,打通了与苏浙沪的交通“脉络”。与交通同步建设的是电力,目前广德是安徽唯一拥有2座220千伏、4座110千伏输变电站的县份。
在打出硬环境“底牌”的同时,广德把目光投向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软环境上,用一系列“硬”措施来建设“软”环境。
“公开评议机关”堪称广德软环境建设的“杀手锏”。从2003年开始,广德发动全县9个层面近3000人对县直62个部门进行无记名投票,再把票拿到浙江大学,请专家进行全封闭地加权分析,前5名授予人民满意单位,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后3名被判为人民不满意单位,连续两年都是后3名的单位,领导在大会上作检讨,而且要进行机构整改。
在2003年机关评议中,广德县供电局被推进了“风暴眼”。在第一次机关评议中,供电局位列倒数,而供电在招商引资环境中又是关键一环。由于供电局在管理体制上属于条条单位,当时广德许多部门和外商都在观望县里敢不敢碰硬。广德县领导决定,就拿供电局开优化投资环境的“第一刀”。于是,县领导主动到宣城市供电公司协商调整广德供电局的领导班子。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没过多久,宣城市供电公司就对广德县供电局领导班子进行了改组。新领导班了组成后,一年就打了“翻身仗”,在2004年机关评议中进入前5名,并且带动广德的电力建设走在了安徽省的最前列。
这“一刀”在广德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成为优化投资环境的一个典型案例。
“要想强县必须发展工业,要发展工业必须有项目,要有项目必须招商引资,要招商引资必须优化环境,而要优化环境必须实干,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邹河感慨地说。
在广德的外商中,流传着“两句话”,这“两句话”非常形象地为广德投资软环境作了最精彩的注脚。
第一句是三狮集团董事长姚季鑫提出的“海河理论”。2003年在广德三狮和德水泥项目的开工典礼上,姚季鑫从时任广德县委书记胡海波和广德县县长邹河两个人名中选出两个字,加以组合而成,意思是广德的干部队伍就像是海洋和江河一样,海纳百川、河汇百溪,而企业就像一条鱼,水阔凭鱼跃。
“广德的干部像群众,广德的群众像干部”是第二句话,出自菲达水泥公司。“干部像群众”意思是广德的政府公务人员没有架子,干事仔细认真;而“群众像干部”说的是群众的素质都很高,既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能维护大局。
花香蝶自来。目前,在广德投资的苏浙企业就达500多家。2005年6月,广德在“浙商2005年峰会”上,被评为2005年浙商(省外)十大投资潜力城市之一。这是一向“用脚投票”的浙商对广德营造最佳投资环境的褒奖。
开发区风波
开发区,是广德为外来投资搭建的发展平台和载体,现已成为产业聚集的高地。然而,为了搭建这个平台,2002年在广德上演了一场闻名全国的“开发区风波”,从而成为广德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标志性事件”。
其实,广德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曾经有过一次开发区建设的冲动,当时全国掀起了一股开发区建设的狂潮,广德自然也被卷入其中。但是,由于当时广德的财力有限,在等待中,开发区之梦一搁就是10年。
随着企业改制的完成、工业立县战略的确定,广德人慢慢发现,引进的企业都是低层次或纯粹为开采资源而来,因此,缺少一个产业集聚的开发区载体已经成为广德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于是在2002年元月,广德县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强力启动开发区建设。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思来想去,只有向财政供养人员借款。在研究了国家政策之后,没有叫“集资”。决定出台后,共筹资1400万元。尽管当时叫“借款”而不是“集资”,但还是冒着一定的政策风险。果然,2002年7月8日开发区动工,9月15日就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了光。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各方压力铺天盖地而来。开发区“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哈姆雷特式考题摆到了广德县决策者面前。机遇稍纵即逝,广德变“曝光事件”的压力为动力,短短3年时间,一个规划总面积达16.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已悄然崛起,成为广德招商引资中一个最有效的筹码。
经历了“开发区风波”的广德人,更加全面理解了招商引资与环境建设的内在关系,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了一场“洗礼”。从另一个层面看,“曝光事件”也无形中扩大了广德的知名度,为广德作了一次宣传推销,以至于一些客商在跟邹河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第二次见面,第一次是在焦点访谈上”。
采访中黄德泉向记者算了两笔账:从规模工业产值来看,广德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10亿元,而开发区就达7亿元,占到2/3;从财政收入来看,广德2004年比2003年净增7000万元,而开发区财政收入就达3800万元,占1/3强。
“没有开发区就没有今天的‘广德速度’,开发区是广德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希望所在。”邹河在接受《决策》杂志采访时总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