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汇率改革重在机制而非升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21:01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顾钱江 徐兴堂) 中国在21日晚宣布开始实行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后,一些媒体纷纷以“人民币升值”来解读这一变化;但此间专家指出,中国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重点在完善形成机制,片面将其理解为升值是“舍本逐末”。 “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弹性汇率机制,将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更加市场化,凸显了
她说,如果改革只是简单地让人民币升值,则结果只会是人民币汇率固定在一个更高水平上,毫无弹性,也就是说,并没有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这样的改革没有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公告,中国从2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曹红辉博士指出,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根本目标在于更为市场化的形成机制。因为更灵活的汇率机制将使中国更容易应对国际经济、贸易、投资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这位专家说,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应成为中国重点关注的对象,如何让它以适当方式及时反映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本面才是重点。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曹红辉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位,经济的开放度也很高,但考虑到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很低,且金融改革尚未完成等因素,中国尚不能实行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另一方面,中国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也并不合适,因为这会导致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并使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因此,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中国来说是现实的选择。 他说,与单一地盯住美元相比,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方案更为科学和客观,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紧密,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同时可避免汇率的大幅波动,减少了热钱可能对单一货币的冲击。 这种方案的基本构想是,根据与中国之间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来选择数种主要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篮子的货币;设定一定的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其范围内浮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曹红辉指出,中国并未公布这个货币篮子中具体有哪些货币,也没有公布其权重,以及“目标区”——央行认为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这样做实际上是为了便于央行对汇率进行有效的调节和管理,是明智的。 中国在21日晚宣布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时机的选择确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出其不意”,但也是在“情理之中”。专家们在接受访问时均表示,这符合中国在汇率改革问题上重在调机制而不是调水平的一贯立场。(完)
7月22日,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的陈先生在广州一家银行内查看外币存款利率表。当日是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后,银行第一天实际办理外汇业务。 新华社记者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