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爱华 ★刘磊/福建报道
福建盐简称“闽盐”,作为海盐的代表,它在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在亚洲市场上享有盛誉。位于泉州市泉港区的山腰盐场,是福建省食盐生产基地之一。但由于有专营体制的先天优势,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干部观念几十年雷打不动,曾被当地人称为“改革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在山腰盐场根深蒂固,其它国有企业没有的弊端山腰盐
场也有,造成工人长期低收入、积怨深、士气低,许多人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把盐业当副业,“外头有工去打工,外头没工来晒盐”,滩场年久失修,设备老化,生产能力不断下降,企业连年亏损,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改革才有出路,于是一场声势浩大、脱胎换骨的改革自2003年初拉开帷幕。
改革:以分配和人事为核心
企业要改革的消息传开了,全场上下犹如开了锅,全都沸腾了。这是山腰盐场史无前例的举措,从干部到工人,从退休工人到员工家属都在思考着、争辩着。对盐场而言,这不啻是一场强烈的“地震”。
改革肯定要“伤筋动骨”,势必牵涉、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毕竟是组建40多年的国有企业,人事关系十分复杂。于是,有个别人四下搜集、编造“莫须有”的罪名在场内、社会上散布,各种版本的谣传直指党委领导班子,一些不明真相的职工跟着起哄。
作为一把手,山腰盐场党委书记连绵首当其冲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也不可幸免卷入各种猜测、流言攻击的风暴中心。
但是流言没有挡住改革的进程。经过对从职工那里收集到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梳理和归纳后,党委从中发现工人有“三大不满”:一是对严重侵犯工人利益的财务预算制度和平均分配制度强烈不满;二是对无所事事、“寄生虫”式的工勤人员和一些管理干部强烈不满;三是对长期低收入状态强烈不满。大家通过认真分析认为,民心可用,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工人的不满情绪很快会转化为改革热情。
2004年3月11日,改革动员大会召开。在会上,连绵代表党委向到会的全体党员、职工代表、班组长和退管会组长以上干部职工“亮家底”、“道家情”,随后开始了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财务预算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并迅速出台了20多种配套制度。全场从领导到工人谈生产、议质量、讲贡献氛围迅速形成,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迸发出来了。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产量超11万吨,比改革前增长37%以上,企业扭亏为盈,在岗工人收入大幅度提高。
山腰盐场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同类盐场用十年时间所进行的改革。据财务科统计数字表明,至2004年底,经过两年的改革,企业经济效益达到1195万元(两年扭亏654万元,增值541万元),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山腰盐场再度赢得了上级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福建省盐业公司再次增加与盐场合资的食盐深加工企业——晶海轻化有限公司的投资,业务量扩大了一倍以上,出口日本盐的计划全部调整给山腰盐场。改革,使山腰盐场在全省制盐行业中再度独领风骚。
转型: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
山腰盐场于1959年由一家一户个体经济转化为国营企业,从零散生产转型为集中经营,是山腰盐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60年代围海建滩,扩大生产规模是第二个里程碑;从2003年起,山腰盐场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发展成为多业经营的集团企业,这已成为盐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在,泉港区烁化一体化已经正式户动,即将迎来大开发、大建设的高潮,为山腰盐场提供了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找准位置、抢抓机遇是盐场人的独到目光,运筹企业体制创新,谋划产业结构调整是盐场人积极对策,“以盐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蓝图正全面付诸实施。
在湄洲湾畔,在泉港新城的东南面,这个集制造加工、商业、服务业等多业并举的集团化现代企业正在悄然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