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 > 正文
 

中国富豪的四大公众印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00:01 公益时报

  本报在2005慈善榜单公布的前夕,开展了一组分布广泛的抽样调查,对中国的“慈善家”进行全方位的公众检阅——

  印象一 乐善好施

  我们应该敬佩他们

  人物:孙先生

  年龄:27

  身份:个体经营者

  记者在孙先生的小烟店里见到了略微忙碌的他,听到记者的提问后,孙先生先沉默片刻之后说:“现在的富人越来越多了,但是我觉得无论谁的钱都是来之不易的,不管是身价多少亿万的富翁,他在积累资金的路上都一定吃了不少苦头,他现在辉煌的事业是靠自己努力打拼得来的,富人贡献出自己的钱财来回报社会,当然了这样做是一种公益举动,是慈善的行为,我们应该敬佩他们。”“我认为富人捐钱是真心的,在他们帮助的人当中,也许有的和他们当初的经历相似,引起了他们的某种共鸣,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总之,人家捐钱说明人家有善心,也有实力做善事,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同时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不应该考虑的太复杂

  人物:丁教授

  年龄:51

  身份:大学教授

  透过丁教授的黑边框眼镜,记者能感受到他身上的文学气息,以及认识问题的深度。当记者提出富豪、慈善家排行榜这些字眼时,丁教授扶扶镜架说:“富豪这个名词,我们都能理解它的意思,他们的存在有他们的道理和作用,不过他们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不能从这个排行榜的本身来看待它,它就是一个先后排名顺序。我们其实得更关注的是它实际存在的意义,慈善家的行动是一善举,但他们是从什么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呢,很多人都会关注这个问题。”

  “我是一个比较偏激的人,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富豪为富不仁,但是在这个问题上,那是个别现象,我们应从整体看,慈善事业是他们创业成功后的表现,我认为他们考虑的问题的出发点应该就只是考虑到很多人需要他们的帮助,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我们不应该考虑的太复杂。而且,他们也明白的是,在他们成功的路上,是集众人的力量而获得成就的。慈善家排行榜的颁布,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富豪他们都做了哪些,付出了多少,能证明给公众他们还是在努力的。”关注问题的深度可以让我们更广泛的了解问题的实质。

  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就是好的

  人物:甄女士

  年龄:24

  身份:教师

  身为小学教师的甄女士在听到记者的关于富豪和慈善排行榜的介绍后说:“这样做很好啊,本来就应该这样做,那些富豪们有那么多的钱,是应该来回报社会的。不管他们是如何发迹的,都离不开广大的群众的,在有钱后做慈善事业更是应该的。搞这个慈善家排行榜也很好,这样也是鼓励富豪们多为社会做一些慈善公益事业。只是要增加一点透明度,让公众都知道他们做了什么。不管人家是为了做广告做秀也好,总是做的事情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就是好的嘛。如果我成了富豪有了钱,也会自然而然的做一些慈善事业的。”

  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人物:小杭

  年龄:24

  身份:法律专业大学生

  小杭在大学里学得是法律专业,也许是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他对一些社会的热点事件都比较关注,而且有自己的看法。记者和他在学校的图书馆门口聊了起来。“慈善家排行榜,但从它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来说,它也是必要的,现在很多的企业家富了,发展了,自己的财富也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他想拿出来一部分钱做好事,来回报社会,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的事情,所以我们做一个排行榜来让百姓了解他们的善举。我觉得这个还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既然我们可以看到富人们拿出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就要给予他们肯定,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纯粹的,也许会有别的因素在里面,但富豪把钱投资于慈善事业而不是做其他的事情,就能说明他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人物:马教授

  年龄:52

  身份:大学教授

  马教授本人性格很平易,平时就喜欢帮助别人,也很热衷于慈善事业,在他的学生有困难时,他也经常慷慨解囊。

  记者跟马教授聊起慈善家捐款的事情时,他表示,对于慈善家为公益事业捐资的现象,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富人比起平常的百姓具有更强的捐赠能力,但大家不能只注重某个人一共捐了多少钱,而事实上,捐钱的多少并不能衡量一个捐赠人的爱心的分量。如果我一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而我捐赠了2000元和一个富翁每月的收入是100万捐赠了50万,那我们两人的爱心又该怎么衡量呢?而且有很多的无名氏也捐增几千万,有的大家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可他捐的甚至比有名气受关注的人捐得还多呢。”

  印象二 本事超人

  不应该因为自己是穷人就憎恨富人

  人物:刘师傅

  年龄:45

  身份:郊区自行车修理工

  记者来到修车摊的时候,面色黝黑的刘师傅正拿着工具认真休整小棚子。听到记者的提问后,开始刘师傅有些不知道如何回答。然后笑着说:“真不知道怎么说,也不应该因为自己是穷人就憎恨富人,毕竟人家有本事。花多少钱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人家自己能挣钱。但是现在穷人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挣钱挺难的,人家都是有知识的,现在不是知识社会嘛,有知识才能有能力了。向我们这样没有文化的也只能这样了。穷人要富起来其实很难的,不平衡是不平衡,可富人也有富人的麻烦,穷人也有穷人的开心了。没有什么,不去想,做自己的事情就是了。”

  不要忘记那些替他们赚钱的人们

  人物:许先生

  年龄:29

  身份:外来务工人员

  记者见到许先生的时候,他正蹲在一个小吃的摊旁边,很乐意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许先生说:“富人都是高高在上的样子,很阔气,对他们也无所谓了。”当记者问到富人去做慈善事业的时候,许先生这样说道:“我们根本就感觉不到他们做的好事体现在哪里,我不清楚,也许是太不透明化了,现在的贫富差距实在太大了,穷人和富人在两条轨道上,穷人的轨道越来越慢,没有机会去富裕,而富人的轨道却越来越快,变的越来越富有。这两个轨道根本差别太大,但是我很想说一句话给富人听:不要忘记那些替他们赚钱的人们!”

  富人和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

  人物:王女士

  年龄:42

  身份:下岗职工

  王女士一边在公共汽车站等车一边和身旁的女伴聊天,听到记者的提问后,王女士开玩笑似的表示:“人家是富豪说明人家棒,人家牛呗,我也不眼红,有本事就多赚钱,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事也就早习惯了。咱们老百姓感觉不到什么富人、善慈家、慈善行为,老百姓左右不起什么,富人有本事,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了,挥霍也好,做好事也好。和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也就这样了。”

  印象三 为富不仁

  那些富人的钱怎么来的?

  人物:宋师傅

  年龄:38

  身份:京郊卖菜农民

  宋师傅盘腿坐在地上,身边摆放满了各种蔬菜,风很大,宋师傅也是满脸灰土。听到记者的提问,宋师傅有些激动,他说:“那些富人的钱怎么来的?哪里能来那么多的钱?”当记者说到有些富人也本来是穷人,是白手起家富裕起来的。宋师傅这样表示:“是有靠自己、靠正当手段富裕起来的,但不能排除为富不仁。”

  大陆缺少逸夫式的慈善家

  人物:孙先生

  年龄:36

  身份:国家公务员

  孙先生在国家海关部门工作了8年的时间,他说现在一谈起慈善捐赠似乎成为了一个比较时尚的行为名词,前些年听的少一些,尤其是这两年以排行榜的形式将富豪们的善举公布给大家,也不同程度的激励他们实施助人行为。

  “我觉的现在富豪的捐献意识很淡薄,热心公益的‘慈善家’少之甚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说他们的钱才取之有道,但用到哪里了大家都不清楚。虽然有不少企业家不定期的每年会拿出一些钱,做公益慈善事业,但没有一个定律,国外的比尔盖茨将个人资产的60%捐献给慈善事业,我们自己做不到,但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行,中国的邵逸夫也是个企业家,但大家一定不会忘记他更是一个慈善家,因为在中国大陆,只要有教育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逸夫楼’,他资助大陆的教育经费都是有资产比例的,形成了一个长效捐赠机制,而在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的富豪,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富人做慈善事业抬高了自己

  人物:出租车司机

  记者来到某小区门口,刚把问题向一位出租车师傅提出,出租车师傅就向稍远处喊到:“哥们过来回答问题了,来记者了!”接着一大群出租车司机师傅就围了上来。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他们更是显得异常激动。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大都表示出对富人的质疑情绪。一位师傅更是说“他们那么多钱都是怎么来的?”又一位师傅说:“那些富人里面做慈善公益事业抬高了自己的身份。”

  富豪的捐献目的值得推敲

  人物:施先生

  年龄:28

  身份:记者

  施先生快言快语,性格爽朗的他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嗨,我做媒体五六年时间了吧,到现在也稿不清楚什么是慈善事业?什么人是慈善家?你也做记者是咋想的?”他反问起来,他接着说,“好像现在一说起慈善事业就和富豪挂钩了,富豪捐赠了钱之后,就成了慈善家了,难道这些事情他们不该做呀,我觉得不但该做,而且做的实在太少了,我们暂且不去说人家的钱财是什么途径赚取的,当然也有不少白手起家的,但他从社会中所得到的财富,就应该回报社会一部分,而真正有这种意识的人太少了。”施先生表示现在很多捐赠钱财的富豪捐献目的值得推敲。

  “我觉得捐款对于富豪有很大的‘广告效应’和‘社会功用’,相当于一个很好的新闻宣传手段,哪次某富豪捐款不是请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媒体通通到场,捐助交接过程全程直播,相关部门领导授牌,很是风光。”

  今年高兴多捐,明年又一分不捐了

  人物:王阿姨

  年龄:45

  身份:低保户

  王阿姨因为单位不景气,身体多年有病,下岗在家许多年了,丈夫通过所在街道的介绍,在社区里干了几天交通协管员的工作,但没过几天又返回家中继续吃低保,儿子还在读高中,“我们一家三口吃着低保,人家有钱人有房、有车、有存款,要什么有什么,能和人家比吗?中国穷人这么多,街头流浪乞丐到处都有,他们富人能体会到最低层人民的生活吗?富人挣的钱多,也算都是有本事的人,能干的了大事业,能从自己资产中捐献出来的才有几个,也就是走个形式和过程罢了。”

  王阿姨说,如果富人能够把挣来的钱真正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那才是真正的慈善家,“现在的有钱人,今年高兴多捐,明年又一分不捐了,有时侯好像还相互攀比,看看谁捐的多,这种捐赠心态就不好,反正跟人家也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人家挣的钱,怎样花我们也决定不了。”

  富人也不是没有好的

  人物:王大爷

  年龄:79

  身份:京郊半塔村农民

  夕阳暖洋洋的照耀着半塔村的那个古迹,水泥台上两个不规则的建筑。在水泥台旁边一群老人沐浴着夕阳的暖光。记者和老人们攀谈起来,一位老人叹着气说:“我就不知道他们那些钱哪里来的,真想不出来啊,现在这人心都变了散了。”身边另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大爷说:“富人也不是没有好的,像李嘉诚他们是真为公众做好事情,但是其他大部分的富人就说不清楚了,尤其是那些暴富的,他们都是太令人质疑了。”老人们相互议论着,不停的缅怀着曾经的时代,感叹人心变质和涣散。

  印象四 良莠不齐

  富豪的素质参差不齐

  人物:邹先生

  年龄:32

  身份:IT人员

  邹先生这样对记者说:“这个事情不是很好说,据我了解和接触,富豪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发迹过程和对待慈善的态度也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要看这个社会是否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公正的社会,如果社会存在严重的不公正,那么很多的富人将会用很多非公正手段形势来拥有巨大财富,而穷人则在这种非公正下丧失拥有财富的手段和机会。社会公正性是很重要的因素了。当然,在人富有之后。他的总体素质倾向会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提升。人在满足了温饱,生活的需要之后,就会有需要人尊敬的需求。这也可能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施舍心理,为求得内心的平衡,成为他们做一些慈善事业的潜在动机吧。但是,应该更有人在富裕之后,会有一种回归的心理,更加接近人的本性。”

  他们本身有责任将个人财富反哺社会

  人物:网友

  在我看来,基于慈善捐赠本质上是一种公益事业,而不是一种硬性的义务。通过这样的“爱心清单”的发布,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让更多的中国富豪的心灵注入一种理性的财富文化观和责任观,来催发他们心灵向善程度的提高,改变他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不作为”现状。毕竟,拥有财富不仅是一种物质占有,更重要的是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家孙大午曾说:“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对社会的责任越大,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财富要向有道德的人手中集中。”

  中国富豪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庞大的物质财富,最重要的原因是受益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他们本身有责任将个人财富用以反哺社会。而一些国内富豪不愿意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本身就说明他们内心缺乏健康的财富文化心态。而没有了财富文化,财富自然很难与社会文化、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了。

  对他们的行为以一定的肯定

  人物:周先生

  年龄:24

  身份:公务员

  周先生表示,他曾经也关注过富豪的慈善事业,对此有自己的一番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心地善良或出身困难的有钱人自然是希望能够帮助别人。我觉得很多人还是希望借此举来造势或出名,带有相当的商业目的的,虽然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想做善事,要知道他们捐款等一系列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无形资产和影响有时是无法比拟的,比单纯的做广告影响要大得多。

  从另一方面来讲,很多富豪是真的想做好事,实际上非常关注基层人民、弱势群体的生活,他们已经不缺钱了,不需要再炒作了,他们追求的是更高的追求,可以联系这些慈善家的出身和奋斗过程,他们的创业经历可以使人联想到他们现在行为的初衷,不难看出富豪们现在的心理状态。还是说他们的目的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的性质。” “说实话,我不认识一个富豪,我和他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不管他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们总还在帮助那些贫苦的人。对他们的行为还是可以致以一定的肯定。”富豪与慈善家是两种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意义。

  中国的富豪们并不缺少爱心

  人物:网友

  我不否认的确存在一部分为富不仁者,但他们毕竟是少数,而且当23万千万元富豪中只有一人为“非典”而捐款时,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而不是对富豪们的责问。所以,我认为,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富豪们并不缺少爱心,只是国家缺少对这种爱心的保护机制,缺少对富豪们的爱心的鼓励政策,而国人则缺少对富豪们的包容心态,所有这些显性的制度和政策层面的问题不解决,隐性的文化、性格(“仇富心理”是一种民族性格其实也是一种民族文化)问题不解决,则不可能产生大批量的富有爱心的富豪阶层,即使比尔·盖茨在中国也不会比我们现在的富豪们有更好的选择,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有了慈善家排行榜,比尔·盖茨也还是会泪流不止的。

  本报记者:张蕾 实习记者张媛 张欣 曹欢欢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