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观察:两会展望 中国寻求和谐之道(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 14:49 《全球财经观察》 | |||||||||
不利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在经济方面还有很多不利因素。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还仍然相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大量富余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特别是石油比较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尖锐,一些地方滥占用耕地和乱采挖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为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付出了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和增加环境污染的较大代价,在某些方面已经严重超出我们的实际承受能力。目前我国GDP约占世界的1/30,但能源消耗约占世界的11%,水约占14%,钢铁约占25%,煤约占30%,水泥约占50%。1万亿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人均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7倍、印度的2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 在分配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首先,城市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71:1,2003年达到了3.23:1。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其次,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达到14867.49元,浙江为13179.53元,广东为12380.43元,而最低的为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24元。再次,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据有关资料披露: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约为50%左右,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比重仅为1%左右,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 用发展解决发展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更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市场中的矛盾,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建立起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第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协调产业发展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二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三要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要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四要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健全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缓解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需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坚持研发与节约并存,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企业和节能省地型住宅,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实行严格的节能节水节材标准。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切实做到在节约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三,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根据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特色,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促进产业地区之间合理转移。要积极发挥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当地经济为依托,互利互补的发展局面。 第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首先,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外贸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转变,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积极促进商品的出口,限制资源型和高耗能商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其次,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引进外资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再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推动更多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能源资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我国有竞争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民用船舶、机电等行业以成熟技术和设备向新兴市场转移。要用好世贸规则,减少贸易摩擦,切实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
相关专题: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系列文章: 第一大部分: 第二大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