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董事会试点计划拖后 国资委问计淡马锡公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 10:41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程明霞 北京报道 7家试点中央企业的董事会本该在去年底就完成组建,但是至今,国资委对外没有公布任何消息。上周,本报记者获知,由于外部董事人选一直没有敲定,央企董事会试点计划实际上已经拖后。
“国资委将在最近开会,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一家试点企业的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一个由国务院国资委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联合组建的一个合作小组已经启动,这个小组的使命,锁定在了中国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建设上。 这一消息给了外界诸多的想象空间。有专家表示,这或许表明,国资委极有可能比照淡马锡模式,在中央企业建立董事会。 央企董事会试点拖后 今年1月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等高层在北京会见了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董事总经理蒋福娟。国资委发布的消息称,双方就国有企业董事会的合作交换了意见,决定成立一个合作小组,小组由国资委副主任王勇为中方牵头人,蒋福娟女士为新方牵头人。 蒋福娟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淡马锡中国处的首席代表。本报记者上周就与国资委的合作向淡马锡中国处求证时,被告知该处无权发布相关信息。 但是,国资委借鉴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治理模式的想法由来已久。 2004年6月,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亲率部下赴新加坡淡马锡总部访问时,就曾对当地媒体表示:“我们这次是带着国有全资企业该怎么建立好董事会这个问题来的。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在结束考察回国后一个月,李荣融首次对外宣布,国资委已选定7家试点央企,计划于当年内完成新董事会的组建工作,并将在此基础上,用三年时间在全部央企建立起规范完善的董事会制度。 在国资委李荣融看来,在央企中建立起规范有效的董事会,是目前的国资委得以淡出婆婆身份、归位所有者角色的前提。 在过去两年中,国资委主持央企领导人全球招聘等许多做法都引来了一片批评和非议,被外界指为越位、管死企业。 在国资委历次的工作会议上,李荣融都要对此做解释:“很多人不了解情况,说我们不该招聘,这个问题我已经解释过很多次了,不是我非要这么做,我是依法在做,因为我们的大部分中央企业都是按照《企业法》登记的,而不是《公司法》。《企业法》里规定企业的经营者由上级机关任命产生,所以我才这么做。等到董事会都建立起来,我们的工作就转为指导董事会,而不是现在的做法了,但现在这个过渡阶段我还得管。” 李荣融显然对此感到委屈:“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我当老板的在给你打工的跑腿,你打工的还嫌我管的太多,说我是‘婆婆+老板’。” 李荣融坦言,各方对国资委管的太多的批评曾让他感到压力非常大,所以,对于之前国务院确定国有独资企业可以不建立董事会的原则,李荣融专门向国务院领导汇报表示:“你要让我不当婆婆当好老板,那我就必须建立董事会。” 李荣融上任之初,就曾明确地亮出自己的规划,要在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在所有中央企业中建立董事会。 在确定7家企业先行试点之后,国资委为此专门成立了由李荣融亲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给7户试点企业《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与《国资委关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两份文件。 文件中明确安排,在首批央企启动试点董事会建设的基础上,“再逐步增加试点户数,到2007年底前,除主要执行国家下达任务等决策事项较少的企业外,中央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独资企业均应建立董事会。” 去年末,在国资委年终工作会议上,本报记者就董事会试点求证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董事会建设的工作一直在按计划推进。” 上周,一位试点央企的相关人士明确表示,按照国资委下发的《指导意见》,集团董事会应该是6+3的构成,即6名内部董事自己先确定,报给国资委,另外3名外部董事由国资委确定,但是,“现在我们确定了5名董事,还有1名职工董事没有定,另外应该由国资委确定的3名外部董事也还没有明确。” 据记者了解,其他几家试点企业董事会组建工作,同样因为需要国资委敲定的几名外部董事的人选一直悬而未决。 至于为何外部董事难以确定,李荣融在同一个场合曾说:“因为我们正在制定关于外部董事与职工董事的来源与薪酬标准的规范意见,等到这些文件下发后,就明确了。” 据知情者透露,李荣融曾私下表示:“优秀的总经理不好找,优秀的董事长、董事更难找,这是搞董事会快不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董事会试点也遭到了一些中央企业的抗拒。国资委企业改革局一位官员曾透露:“我们的方案做完后,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搞这个事情,担心国资委通过派出的董事来干涉企业的一些活动。” 他说,没必要考虑这么多,出资人肯定是要派出自己的代表的,积极主动地面对这个现实比被动的要好。 根据国资委的计划,2005年试点董事会建设的中央企业将扩大到20-30家。 “借脑”淡马锡 在李荣融任职国资委主任之后,淡马锡的名字被不止一次地提起。根据有关专家的介绍,李荣融与淡马锡的接触,最早是在他任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时,他曾陪同上届政府总理去新加坡访问考察淡马锡,那时即对淡马锡管理政府投资公司的一套制度“非常感兴趣”。 李荣融曾对当地媒体说,中国设立国资委,从国家层面解决了国有资产运营的责任问题,但具体到每家企业,责任并没有完全落实,“因为我们的大部分企业还实行的是总经理负责制,即经理管理层制度,所以我们需要在企业层面也找到一个为国有资产负责的‘载体’。” “这个载体就是董事会,”李荣融说,“淡马锡旗下22家公司,三分之一是上市公司,三分之二仍然是它的全资公司,它们运作得都非常好。可见,把所有者和经营者从国有全资企业中分离开来是可以实现的。这在新加坡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据我们了解,新加坡在这方面还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 这或许是李看重淡马锡模式的主要原因。 据新加坡当地媒体的报道,李荣融当时就曾表示,此行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坚定了大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信心。” 此次淡马锡跟国资委决定成立的合作小组中方牵头人王勇,协助分管企业领导人员工作,分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二局。他同时也是央企董事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副组长。这让外界对央企董事会试点的路径多有猜测。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承耀研究员,自上届政府访新时就开始了对淡马锡的关注和研究。他认为:“目前国资委管理中央大企业的问题仍在于政府和企业自主经营权的边界并不清楚。而淡马锡就很成功地作为新加坡政府与政府投资企业经营实体之间的中间层,划清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边界。” “因此,淡马锡董事会成员的构成最值得国资委借鉴。” 他说,淡马锡旗下公司董事会的构成,基本上是政府公务员与民间企业家各一半或者4对6的比例,即10位董事会成员中,4到5位为公务员,他代表政府出资的利益,更多考虑国家宏观的公正因素,而另外5到6位的民间企业人士,则保证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运营效率。 张设想,国资委在央企建立董事会,比如董事会共9名董事,则可规定为3名董事有政府背景,3名董事来自企业界,3名董事为独立学者。 不过张承耀提醒说,虽然方向可喜,但对进展不能太乐观,他认为,国资委能在多大程度上淡化大型国有企业领导在董事会中的行政色彩,以及与大企业原先领导班子的博弈,都是非常困难的事,这些都不是建立起淡马锡董事会的模式就能解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