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7)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19:12 中国人民银行 |
粮食增产增收,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拉动,以及有利天气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业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粮食获得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 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 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 年以来连续5 年下降的局面。200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 元,比上年增加314 元,同比41增长1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6.8%,是1997 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的一年。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继续提高,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重达到46%,比去年提高6 个百分点,优质稻种植面积超过50%,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继续扩大,棉花产量大幅度增长,蔬菜、瓜果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畜牧水产业稳定增长。 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 农业发展的好形势,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任务十分艰巨。 专栏 6:金融支持“三农”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金融部门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最近召开的2005 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进一42步强调,要抓紧研究和论证农村金融改革总体方案,继续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资金支持工作,改善对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乃至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是当前金融支持“三农”最主要的工作之一。2003 年6 月27 日,国务院决定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试点改革,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在《方案》有关支持政策的指导下,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2004 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已对改革试点的8 个省(市)政府分别出具了专项票据发行承诺书,共有302 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首期专项票据发行申请;已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完成了对首期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审核工作,有272 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基本具备了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条件,首期专项票据按预定的时间如期正式发行。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务院部署,2004 年8 月,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北京、天津、河北等21 个省(区、市)。 从效果看,试点省市农信社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专项借款和定向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两种方式,既是对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资金支持,更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经营观念、经营状况不断改善。2004年度全国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下同)全行业首次实现了年度统算盈余,盈余金额达104.6 亿元,其中,有2.6 万家农村信用社实现盈余,盈余面为81%。全年共清收盘活不良贷款1370 亿元。截至2004 年12 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初下降544.6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1%,比年初下降6.27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支农意识和支农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04 年12 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8490.3 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557.3 亿元,增长22.5%,其中,农户贷款余额6795.6 亿元,比年初增加1218.7 亿元,增长21.86%。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着眼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及时、加快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措施的改革和落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加快研究制定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案,明确落实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二43是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加强对“三农”的配套服务。包括2003 年8 月以来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制度的改革,以及在2003 年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驱动扩大的基础上,2004 年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扩大等。三是积极探索、鼓励和推动农村信用社以外的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承担一定的资金支农义务,开展社区金融服务。四是尝试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同时鼓励农村金融的组织创新,为“三农”提供更为广泛、有效的金融服务。五是着力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包括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推出适应“三农”需要的业务品种创新,积极探索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和抵押难等问题,加快研究和鼓励建立适应我国“三农”发展要求的农业保险体系,呼吁发展适应订单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的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等。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一、对2005 年总体经济形势的初步分析和预测2005 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内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各方面加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阶段,促进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一是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在建和新建项目过多,新的投资过热行业还在产生,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不平衡。二是物价上涨的压力仍未根本缓解。生产资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调价44压力加大;国际油价和一些重要原材料价格仍将处于较高水平,也会影响国内价格。三是货币信贷总量和结构调控难度加大。国际收支持续大幅顺差,外汇占款对冲操作压力较大;信贷投放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不够牢固。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社会投融资过多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体系中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日益突出,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不容忽视;随着金融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历史累积的风险将逐步暴露,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银行、证券、信托、保险业务的交叉风险和关联风险也会显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左右。总体上,在宏观调控措施已见成效并继续发挥作用的背景下,2005 年经济金融运行将趋于平稳。2005 年货币信贷预期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均增长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这一预期目标略高于2004 年实际执行水平。考虑到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货币供应增幅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之和的差幅的变动趋势,这一目标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有利于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2005 年货币政策趋势2005 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经济平稳发展,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按照市场化取向继续完善间接调控机制,灵45活调整调控的方式、力度和取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一)进一步完善间接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不断提高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前瞻性的分析和把握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改善金融调控方式,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在应对外汇占款、财政收支和现金投放回笼等因素冲击的有效性,综合考虑货币信贷增长等变化趋势,研究运用存款准备金、差别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的合理组合,增强数量调控能力。 有效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微调作用,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逐步探索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进而引导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实现方式。完善中央银行运用价格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导、稳定微观主体预期和行为,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 (二)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合理运用定价策略抑制高风险投资需求,防范金融风险,增加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促进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存款利率差别定价,加强主动负债管理,约束资产过度膨胀。研究进一步46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措施,完善利率形成机制。 (三)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挥好信贷政策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窗口指导”,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调控的意图,引导商业银行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领域和企业产品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改进支农金融服务,形成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切实增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金融政策环境。在信贷准入门槛、信贷审查程序、信贷审批决策、信贷责任追究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公平待遇的原则,从制度上、机制上消除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通过灵活运用利率浮动等措施,扩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贷款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助学贷款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小额信贷工作。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 (四)优化信贷期限结构,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继续完善信贷期限结构错配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对重点行业、47重点企业、重点地区信贷集中状况以及信贷风险动态评估监测制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抓紧落实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改善银行资产流动性;发展长期负债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发行大额长期存单,开展对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及企业融资券等短期债务工具的研究工作,增强金融机构负债调节能力。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一般性金融债券、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规范引导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完善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加强交易系统、簿记系统及信息披露系统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结算代理人制度,将更多合格的机构投资者纳入银行间市场,提高市场效率。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管理。协调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的发展,防范跨市场金融风险。引导民间合规融资,规范金融市场发展。 (六)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监测与考评机制。加快制定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并择机出台。研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定位,研究促进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发48展、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的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资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深化邮政储蓄体制改革。 (七)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人民币可兑换,探索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严格短期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进一步改进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和进出口核销管理,完善符合边境贸易和跨国公司经营特点的外汇管理政策,探索新的资本流动渠道,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外汇市场基础建设,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试点美元做市商制度。进一步改进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完善现有汇价管理和监测体系。强化合规性监管,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