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 > 正文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6)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20:57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有利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提高再贷款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

  (三)优化准备金存款利率结构1998年3月,人民银行对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合并法
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帐户,实行统一利率,并将准备金率由13%降至8%;1999年11月份再次将准备金率由8%降至6%。这一系列政策对增加基础货币供应,促进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避免由于准备金存款利率较高而引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大量增加,影响信贷投放的问题,1998年以来,准备金存款利率一直保持在低于商业银行筹资成本的水平。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3 年12 月21 日起,人民银行改革准备金存款利率制度,对金融机构法人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21金存款采取“一个账户,两种利率”的方式分别计息。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89%下调到1.62%,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适度下调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金融机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机制,能够确保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理顺中央银行的利率关系,优化准备金存款利率结构。

  (四)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改革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是中国邮政储蓄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自1986 年开办邮政储蓄业务以来,邮储机构吸收的储蓄存款资金转存人民银行。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高于吸储成本,邮储资金较快增长,导致部分农村资金外流。

  2003 年8 月1 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改革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此后,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年利率为1.89%)计息;此前的转存款暂按现行转存款利率(年利率为4.131%)计息。同时,还增加了邮储新增存款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与中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承销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由邮储机构自主运用的渠道。

  这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偏高造成的金融机构不公平竞争、人民银行利率结构扭曲、22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外流等问题,也有利于促使邮政储蓄机构按照市场原则自主运用资金,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将邮政储蓄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不断完善和加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1998 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利率调控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利率水平和结构的调整,即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货币政策需要,灵活运用利率杠杆,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根据国际市场利率的走势,调整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保持本、外币利率政策协调;二是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

  我国的利率水平调整以对物价走势、投资、消费和国际收支状况等的监测分析为决策依据,综合考虑物价总水平、宏观政策和社会资金供求状况,以及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利率调整注重前瞻性、及时性和科学性。同时兼顾内外均衡,本外币利率的协调。而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则是通过调控基础货币的数量,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而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同时优化收益率曲线。

  (一)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1993 年5 月和7 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升的情况,两次提高贷款利率。这两次利率调整,与其他重大经济改革措施相配合,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通货膨胀,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软23着陆”。

  1996 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物价明显回落,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却并不乐观。企业仍存在产销率下降,亏损额、亏损面不同程度地扩大,银行利息负担较重等困难。为适应物价变化,减轻企业利息负担,1996 年5 月、8 月和1997 年10 月,中央银行三次降低了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并相应降低了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1997 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遇到消费市场低迷、物价持续负增长、出口下降、外商投资减少、金融风险加大等困难,经济结构面临着大的调整。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有力措施。

  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利率杠杆,支持经济发展。1998 年3 月、7 月、12 月、1999 年6 月和2002 年2 月人民银行又连续5 次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经过8 次下调,存款利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累计下调6.92 个百分点,减轻企业利息负担近3000 亿元。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利率由10.98%和12.06%,分别下调至1.98%和5.31%,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对扩大内需,减轻企业负担,实现低通胀、高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 3:1993 年以来存贷款利率平均调幅表

  单位:%

  时间  存款利率平均调幅  贷款利率平均  调幅  存、贷利差  变化

  1993         .05           .15        1.19    0.82     -0.37

  1993         .07           .11        1.35    1.38     0.03

  1995         .01           .01         0      0.72     0.72

  1995         .07           .01         0      0.95     0.95

  1996         .05           .01       -0.98    -0.75    0.23

  1996         .08           .23       -1.50    -1.20    0.30

  1997         .10           .23       -1.10    -1.50    -0.40

  1998         .03           .25       -0.16    -0.60    -0.44

  1998         .07           .01       -0.49    -1.12    -0.63

  1998         .12           .07       -0.50    -0.50     0

  1999         .06           .10       -1.00    -0.75    0.25

  2002         .02           .21       -0.25     -0.50    -0.25

  2004         .10           .29       0.27      0.27       0

  注:1、8761 “?-”表示利率下调或利差缩小。

  2、2004 年为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平均调整幅度。

  2004 年初,中国在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投资规模偏大、物价持续上涨等问题。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10 月29 日,为了巩固前一阶段调控成果,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 个百分点,由现行5.31%上调到5.58%,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作了相应调整,中长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 个百分点,由现行1.98%上调到2.25%,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这是我国9 年以来首次加息,在国际、国内引起很大反响,得到普遍好评。其重要意义在于宏观调控更加注重运用经济和市25场手段,更加注重预调和微调,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防止投资反弹;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货币政策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