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 > 正文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20:57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是有利于充分贯彻货币政策意图。2004 年第四季度,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继续发挥作用,在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结构上得到了具体体现,在中短期贷款中占比较高的固定利率贷款的利率水平上升,尤其是1 至3 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利率较三季度上升达0.8 个百分点;而在长期贷款中占比较高的浮动利率贷款的利率有所下降。同时,在利率下浮区间内,中小型企业贷款的占比增加,大型企业在下浮利率贷款中的占比减少,表明宏观调控对贷款利
率水平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扩大以至放开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将有利于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贯彻 “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策略。

  (三)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开放初期,信托投资公司和农村信用社都曾进行过存款利率浮动的试点,这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次尝试。在取得一些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金融机构缺乏财务约束的情况下,往往是经营状况不好的机构高息揽存,引起存款搬家、利率违规等。因此,存款利率浮动在1990年全部取消。实践证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宜从大额存款入手,逐步过渡到管住利率上限,采取允许存款利率下浮的方式稳步推进。

  为探索存款利率市场化途径,兼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益尝试。

  2002 年2 月和12 月,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16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 年11 月,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获准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放开长期大额协议存款利率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同时培育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意识,健全了存款利率管理的有关制度。改革实践使“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存款利率向下浮动,管住上限”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更加明确和清晰。

  2004 年10 月29 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允许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但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至此,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下浮制度,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

  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对于我国金融机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促进金融机构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巩固资本充足率,防范过速膨胀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增长速度较快,平均年增长率达20%左右。资产过度膨胀容易引发资产质量恶化、资本充足率下降等问题。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可以鼓励商业银行主动控制负债规模,实现自我约束,这也是本轮金融宏观调控期望达到的目标之一。

  第二,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匹配更为合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比较突出。从资17产方来看,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投资类中长期贷款价格应该高,同时短期贷款价格保持在低位,从而维持投资和消费的正常比例关系,这可以运用贷款利率浮动的方式来解决;从负债方看,长期存款利率应该高于短期存款利率,促进商业银行长期负债的增长。允许存款利率下浮能够鼓励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的收益率曲线,使长期负债产品的价格明显高于短期负债产品的价格,多使用中长期负债工具,多做中长期负债产品。

  第三、协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我国企业过多依靠银行贷款,导致财务杠杆率偏高,银行贷款风险过大。允许存款利率下浮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平衡发展多种金融产品的手段和空间,特别是发展基金等产品,从而优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2004 年10 月29 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该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以落实该项政策为中心继续推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

  18第二部分 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与利率调控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以1998 年1 月取消贷款规模管理为标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逐步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改革目标。这包含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二是中央银行要引导、调控市场利率;三是引导、调控市场利率的手段是中央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不断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逐步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

  一、推进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强化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既是中央银行有效实施利率政策调控的前提条件,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形成机制我国正式开展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票据进行再贴现业务始于1986 年,当时票据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再贴现利率是在同期各档次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浮5—10%,从1996 年5 月起,改为再贴现利率在相应档次的再贷款利率基础上下浮195—10%。

  1998 年3 月21 日,人民银行改革再贴现利率和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规定再贴现利率作为独立的利率档次由中央银行确定,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0.9 个百分点。同年7 月1日将再贴现利率由6.03%降至4.32%,贴现利率的最多加点幅度扩大为2 个百分点,略低于六个月期贷款利率。同年12 月规定,贴现利率最高限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含浮动)。

  改革贴现利率生成机制,理顺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调动了金融机构、企业办理票据业务的积极性,促进了票据市场的全面发展。同时再贴现利率作为贴现利率下限,避免了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二)建立再贷款(再贴现)浮息制度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主要应用于调节金融机构的短期头寸。再贷款浮息制度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加点幅度的制度。

  2004 年1 月1 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确定方式还不能适应货币政策预调和微调的需要,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20综合效应。再贷款利率缺乏弹性造成的最大问题是跟不上市场利率的变化,给金融机构造成套利机会;同时再贷款利率低于货币市场利率将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与货币政策调控的总方向相背离,不利于货币政策意图的全面贯彻。

  2004年3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综合考虑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人民银行决定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再贷款利率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加0.27个百分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货币政策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