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投入大约150亿美元上马煤变油项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10:5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徐万国 “一项技术关乎一个产业的命运。”这句话正在来势凶猛的“煤变油”项目投资风暴中应验。 在今年开年之际,中国第一个“煤变油”试水企业——神华集团宣布,中国“煤变油
神华集团在披露该消息时同时透露,鉴于核心技术的突破,神华集团已经计划在未来将先前规划的1000万吨“煤变油”项目规模提高到3000万吨甚至更高的生产规模。 这一信号犹如一支高倍“兴奋剂”注入一度犹豫不决的“煤变油”投资者群体中,中国“煤变油”投资顿成风潮。 据一位煤炭行业人士1月18日在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上透露,神华集团作为“煤变油”项目的标杆性企业,其一举一动都将对整个产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几乎在每一个有煤炭规模化生产的地方,都在谋划上马‘煤变油’项目。”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中国目前正在兴建和拟建设的“煤变油”项目已达1600万吨;外电也报道说,中国正在计划投入大约150亿美元上马“煤变油”项目。而在这位煤炭界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十分保守的估计。他说:“无论从投资额度,还是投资规模,‘煤变油’都可能超出此前人们的想象。” 投资风暴卷席各地 正如上述人士所言,几乎在每一个有煤炭规模化生产的地方,都在谋划上马“煤变油”项目。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除了十五期间,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的云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煤变油”项目外,国内数得出来的大型煤业集团基本都进行了“煤变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大部分项目已经提交了“可研报告”或者“预可研报告”。 据了解,除了目前在内蒙古开工的神华集团“煤变油”项目外,内蒙古已经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开工投产4个煤炭液化项目,形成2000万吨的成品油生产能力。 在产煤大省山西,“煤田变油田”正在成为当前最为时尚的话题。该省甚至表示,“煤变油”将为山西煤炭工业结构调整提供最有效的契机。据该省煤炭工业局人士介绍,山西已经将“煤变油”列入省级发展规划,并计划在今后5年-10年内,依托自己的煤炭资源优势,借助产业化部门的加盟,通过国家投资和社会融资方式,在朔州和大同几个大煤田之间建成一个以百万吨煤基合成油为核心的、多联产特大型企业集团,并初步计划在煤都大同附近建设一个“煤变油”的大基地。 而这只是山西谋划“煤变油”项目的冰山一角。在2004年10月由山西省政府组织的“2004中国山西跨国采购洽谈会”上,“煤变油”成为洽谈会的一个新亮点。据会务人员提供的信息显示,在洽谈会上,美国乐迈控股有限公司与阳泉隆泰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150亿美元的煤化工合作项目,双方将联手投资“煤变油”项目。 另据可靠消息,山西晋城沁和煤业有限公司正在与中石化和南非萨索尔公司商洽100万吨级的煤变油项目,计划投资100个亿,届时可消化400万吨原煤。 在山东,其最大的煤炭企业——兖矿集团坑口煤炭液化项目也正在紧张运作中。该项目是兖矿集团煤化工新基地项目之一,将采用俄罗斯煤直接加氢液化技术,项目每年计划处理高硫煤500万吨;而鲁能集团则确立了煤电化、煤液化、煤电冶一体化开发思路,将分三期建设煤电液化项目,建成后可达到年产960万吨成品油的规模,每期油品生产能力320万吨/年。另外,包括肥城矿业集团公司在内的几大山东煤企,都在谋划上马煤变油项目。 甚至包括在贵州,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崛起一座高达300万吨的“煤变油”工厂。2004年10月,该省副省长包克辛在一次煤电开发项目专题调研时指出:织金南部肥田、三塘一带的煤炭资源,那是目前贵州最好的一块煤炭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动用,是贵州实施“煤变油”搞煤化工的首选基地,要留给有资金、有技术、设计功能达到年产300万吨的“煤变油”的业主开发。 此外,在安徽、黑龙江、河南,甚至在新疆,大小不等的“煤变油”项目,都在“蠢蠢欲动”。 战略选择vs商机涌现 关于“煤变油”,首先是被当作一种战略抉择而进入人们视野的。国家的态度是,我国富煤少油,石油可开采量逐年下降,而需求日益膨胀。从1997始,中国就已经从石油输出国变成了进口国。据最新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1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40%左右。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放大。 但是尽管中国对“煤变油”技术的研究已经有50年左右的历史,“煤变油”却一直没有进行真正的工业化生产。有关专家解释说,一方面是由于1997年以前,中国石油除自身需求外,还有部分出口,石油危机没有充分显现;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早就掌握了“煤变油”技术,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工业化生产经验,投资额度过巨,风险较大,一直没有启动。 事实上,大约在“九五”末期,中国就已经掀起了“煤变油”投资的第一轮高潮。但正是出于风险和技术的考虑,一度沸沸扬扬的投资热潮仅仅停留在“喊的多,做的少”阶段。 2004,这是一个改变“煤变油”命运的关键数字。在这一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刺痛了无数人的神经,煤炭运输让那些为煤而谋的人伤透了脑筋,有关中国能源危机的预言犹如重磅炸弹悬挂在人们的心坎上,谁来供应中国? “煤变油”,这个自我拯救的策略在人们焦虑不安的氛围中蓦然回首——有关技术,有关成本,几乎随着2004年终结的钟声,“煤变油”产业化的消息打消了人们苦苦等待的悬念。 此前,专家曾多次指出,“煤变油”的市场竞争能力来自于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来自于国际油价高于23美元至28美元。这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都在2004年的最后时刻,为“煤变油”置下了“生存”甚至“生长”的土壤。 按照专家的逻辑,国际油价高于28美元,将意味着“煤变油”有利可图,而现在远远高置的国际油价对“煤变油”来说,无疑将会是暴利。(当然这要排除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有媒体甚至指出,在当前情况下,“煤变油”简直就是“造血”商机。 好消息不仅于此。除了技术上的突破之外,还有来自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政策利好。据透露,“煤变油”项目的审批,国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年产50万吨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虽然相比其他项目的审批而言,‘煤变油’可能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但已经很不错了。”平顶山煤业集团一位人士表示,几年前,别说是上马项目,就是做项目方案,都必须征得国家主管部门的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