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淘汰小煤矿釜底抽薪 温州炒煤团生死时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 11:30 北京日报 | |||||||||
关井令下 11月底的山西大地,2004年的第二场雪悄然而至。 几乎是与此同时,一个充满寒意的“噩耗”迅速在温州煤团中传开:“到2005年底,山西省将全部淘汰年产能力小于9万吨的小煤矿。”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温州煤商都逃不过这一“厄运”。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该省目前有各类煤矿3991座,矿井4691个,在这些矿井当中,年产能9万吨以下的占到70%。而温州商人承包的矿井,基本产能都在9万吨以下。 来自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的消息称,关闭产能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小煤矿开采能力低下,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小煤矿跑马圈地、抢占资源、越界开采的现象特别突出;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小煤矿安全隐患严重。 这一解释跟当前一些人对温州煤商的评价极其相似。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形容温州煤商:猴子吃苹果——咬一口就扔。“这些小煤矿资源回收率只有10%到15%,按照这一开采水平,能采百年的资源,十多年就将‘玩完’,资源浪费触目惊心。尤其是越界开采,极有可能破坏一些整装煤田,原本可供建设大型矿井的煤田,将被毁于一旦。” 而在安全上,小煤矿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安全投入的严重不足。据山西省煤炭销售办公室李建刚介绍,目前山西省煤矿安全欠账高达138.78亿元,其中,中小煤矿安全欠账就占2/3以上。 “从商人的角度来讲,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收益水平,利益驱使下,安全投入往往被降到极限。有一个小煤矿,就有一颗定时炸弹。”李建刚说。 更为可怕的是,全国各地“超产”之风同样在这些小煤矿上演。而这一高价煤炭背后的“黑手”,也同样成为安全隐患的“祸首”。 在11月27日召开的“煤炭经济论坛”上,提起超产,一位山西煤炭企业的代表不以为然:“现在煤炭市场好得一塌糊涂,大家都想趁机多捞点,你说能不超产吗?” 大型煤矿如此,中小煤矿可见一斑。据了解,在温州商人承包的煤矿中,超产现象更为严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外来承包人急功近利,滥采乱挖,对煤炭资源实行掠夺性开采,大多中小煤矿超产幅度都在150%以上,有的甚至翻倍。” 正是如此,大多投资者在赚得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往政府脸上“抹黑”。“出了事,没有人追问是哪儿人开的煤矿,都是山西的煤矿事故。”该省煤炭工业局人士说,“只有根除小煤矿,才能使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改善。” “晾”开温州煤团? 事实上,关与不关,对于承担着煤炭供给和安全生产双重压力的山西而言,一直是一个矛盾的抉择。 其实,这几年山西每年都关掉很多小煤矿,但并没有一次到位。 据李建刚介绍,近年来,山西已经累计取缔和关闭各类小煤矿6000多个,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亿吨。这使得“煤矿安全状况总体上趋于好转,但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遏制,尤其是小煤矿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分析人士指出,山西70%的地方财政来自煤炭,一下子关掉所有小煤矿,而没有大型煤矿接续,地方财政将面临危机;另一方面,像温州煤商这样的投资者,如果真的“一棍子打死”,谁来承担责任? 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山西此次铁令关井也留出了余地:到2005年底。“这样,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用来寻找出路。” 而温州煤商也并非就此与山西“乌金”绝缘。根据山西省有关部门的规划,对于资源状况不好、开采实力不济的小煤矿,将一次性永久关闭;对于资源状况较好的小煤矿,将通过资源整合,关小建大,改革采煤方法,全面实现壁式采煤。 “山西的目的在于整合煤炭资源,规范开采行为,实现整个山西煤炭产业水平的提高,实现安全的保障和资源回收率的明显提高。”山西煤炭工业局局长王守帧说。 这一目的与国家能源政策支持大集团建设的要求相一致。“逐步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这是煤炭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据了解,山西省有关方面在铁令关闭9万吨以下小煤矿的同时,还明确了明年资源整合的目标——即到2005年底,全省煤炭企业总数力争控制在2000个左右,其中乡镇煤矿力争控制在1500个以内;全省煤矿资源回收率达到5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达到60%,国有地方煤矿45%,乡镇煤矿35%。 夹缝求生? 尽管关井铁令并非专门针对温州煤团,但是这一消息还是让温州煤商捏着一把汗。 一位姓周的温州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点悔不当初:“早知道是这样,就该承包规模大一点的矿井。” 在他眼里,温州煤商入晋投资办矿短期内没有市场风险,风险来自另外两方面:一是煤矿事故;二就是政策变化。一般情况下,出了事故,“就是点钱的事”,任何办矿的人都无法意料,属于一般风险;而由于信息渠道不畅,政策变化无法及时获知,这种风险“生死攸关”。 据周介绍,温州煤商在晋承包的煤矿,承包期限短的只有6年,长的达30年。这也就意味着,在承包期内,温州煤商集体退出的可能不大,尤其是那些承包期限比较长的,由于投资大,中途退出必将造成大量的投资损失。 而在政府铁令下,不走人就必须接受改造,扩大产量。“我们还是倾向于自己改建矿井,扩大产量。”周说。以此“求生”的矿井,必须是资源储量可观且具有开采实力的。 “最坏的打算就是与本地矿井联营,以股权结构来确保自己的利益。”令周担心的是,这种模式将会造成利润的分解。 在11月27日召开的“煤炭经济论坛”上,记者就此求证前来参会的山西高层。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并没有专门针对温州商人的有关措施,但山西资源整合和‘关小建大’的工作将马上展开。” 据有关人士分析,这次“风暴式”的关井行动,难免会过滤掉部分实力不济的投资者,也会让当前火热的“炒煤”热潮降温。知情人士透露,温州商会山西分会某领导去年已经从其投资的煤矿撤资,类似的事情,目前偶尔有发生。 就在记者即将落笔的时候,另外一个话题再次浮出:山西外来投资办矿者,涉嫌非法开采。 据山西当地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省、外商企业共在山西开办19座煤矿。除山东鲁能集团开办的河曲县上榆煤矿外,其余18座煤矿均未履行法定审批程序。保守估计,因这18个矿井的非法开采,山西省每年就损失煤炭2000万吨,价值30多亿元。” 这一消息得到了山西人大财经委有关负责人的证实,但该统计数据显然没有包括温州商人在山西投资开办的煤矿。这位负责人透露,18座非法煤矿仅仅是查实的,实际数量远不止这些。他们在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这些非法煤矿手段极其隐蔽,有的煤矿对外法人仍是原矿主,但经营权已暗中移交,不深入调查,很难发现其违法经营事实。 根据《矿产资源法》和山西省制定的有关条例,煤矿实行转包、租赁、托管、联营等,均需省一级主管部门甚至省政府批准。但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擅自作主,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以引资、承包、托管、改制、联营等方式,与外省、外商企业签订煤矿联营、租赁、收购协议,转让煤炭资源和矿业产权。 根据记者多日调查,温州煤团在山西承包的矿井,也仅仅是承包了经营权,矿井法人一般是高薪聘请的生产矿长。如果温州煤团在承包经营权时,也没有得到省一级主管部门甚至省政府批准,那么其经营是否合法也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