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大价格变动 勾画2005年中国经济走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 13:11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月3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张旭东、刘铮、李柯勇)价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测量百姓生活水平的关键尺度。居民消费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利率、汇率这四大价格在2004年的走势,成为国内外人士的关注焦点。 盘点过去一年价格形势,剖析当下价格变数,不难窥见2005年中国经济和
百姓生活的前景。 居民消费价格:仍然存在上涨压力 “由于米、面、油涨价,本店部分小吃品种价格上调。”北京陶然亭附近的一家小吃店,2004年贴出过这样的告示。 这是200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明显上涨的一个缩影。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粮价大幅上涨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和直接因素。经历了两波较大幅度上涨后,粮价累计上涨超过30%。据测算,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因素中,近九成来自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 粮价的上涨是粮食供求关系逆转的必然结果,带有恢复性质。目前国内粮价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但应当看到,粮食产需仍有缺口,品种和区域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2005年气候因素还不确定,粮食价格仍然存在变数。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盛霖指出,要稳定市场价格,首先必须稳定粮价。2005年将继续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既要防止粮价下跌,也要防止粮价暴涨,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在粮价趋稳的同时,公用事业和服务类价格的上涨压力不断增大。专家认为,这可能成为推动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2004年,很多地方调高了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的价格。以北京为例,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由每立方米2.9元调整为3.7元,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由每千瓦时0.44元调整为0.48元。 由于公用事业和服务类价格多为国家控制,为防止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截至2004年11月底,先后有26个省份暂停出台政府提价项目。但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电力供应紧张,一方面是历史形成的低廉的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价格,公用事业长期积累下来的价格矛盾,必然要适度疏导。李盛霖说,出台公用事业价格改革方案,必须把握好时机和节奏,妥善处理好价格改革与群众承受能力的关系。 时下群众对“药价高”“学费贵”反映强烈。李盛霖特别强调,2005年要重点整顿规范教育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秩序。明确改制学校和民办教育收费政策,完善高校收费政策。按照新的药品价格政策核定并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加强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医疗器械价格监管。学生家长和患者有理由对减轻负担抱有期待。 当前居民消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是相对前些年物价持续低迷而言的。1998年至2002年的五年间,有3年居民消费价格负增长,两年涨幅不超过0.7%,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2004年的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按照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的评价,仍属于“温和可控”。 生产资料价格:可能直接“感染”百姓生活 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已持续两年,而且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更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11月份统计数据中,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为2.8%,而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0.7%。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更是上涨了13.7%。 一般说来,经济高涨总是伴随着物价上涨,而居民消费价格有一定的滞后性,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首当其冲。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投资需求不断膨胀,是推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当前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这次的经济周期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2004年初,投资一度出现了高达53%的增速,创下了1994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在国内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必然推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 专家分析,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向好,国际市场价格仍将继续走高,可能通过成本输入影响我国市场价格。这些都是促使2005年我国价格总水平可能上升的因素。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升的压力逐步加大。从2002年11月起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但在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价格传导机制产生阻滞,并没有立即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势必通过各种途径向下游产品传导,这种情况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逐步显现出来。 最近一段时间,浙江等地家电产品开始涨价,说明生产资料涨价传递到居民消费价格的过程正在发生。种种迹象表明,2005年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大,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利率杠杆:四两能否拨动千斤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反映着企业运用资金的成本。在经济偏热的时候,如果这一价格持续偏低,将违背经济运行规律。变动利率杠杆,在宏观调控中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10月28日宣布银行加息,结束了存贷款利率长达9年的持续下行。这轮加息冲击波,震动了国内外金融市场,也标志着中国政府将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调控过热经济。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说,央行调整利率正当其时。这次银行上调利率将对物价指数发挥“杠杆性”的调节作用,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物价高幅运行。 不过,对此次加息能否起到应有效果以及未来变动趋势上,经济学界却存在不同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认为,未来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仍然较大。“这次加息只是一次微调,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基本没什么影响。但既然作为一个信号,那么必然会有动作跟进,这样企业才会有感觉。” 一些持相反意见的专家认为,居民和企业对利率反映并不敏感,而企业仍维持着“没钱就贷,有钱也不还”的状态。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阴影的存在,也成为他们坚持中国不可能继续加息的理由。 事实上,此次加息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冲击。加息后,人民银行对2万份城镇储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生活已呈现出“储蓄意愿增强、买房热情不减、对物价走势看涨”等相关新特征。城镇居民认为存款利率“适度”的人数占比陡升,达到43.8%,为1999年4季度开展调查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季。 不过,宏观调控今后存在的变数,是利率再次变动预期的主要依据。如果此后通货膨胀压力缓解,经济运行健康平稳,也就没有再调利率的必要。“但如果一些突出矛盾仍难以解决,随着经济走势变化,可能还会动用利率工具。”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表示。 人民币汇率:如何减轻升值压力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否,从来没有像当前这样受世界所瞩目。汇率是由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可以说“汇率就是不同钱之间的价格”,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便意味着人民币是否升值或者贬值。 由于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一再贬值,加上我国实行人民币挂靠美元的汇率政策,人民币也相对贬值。从贸易等方面考虑,国际上存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国际投机性资本等各种资金涌入,造成我国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外汇储备高居不下,这构成了人民币升值最直接的压力。这不利于当前的金融宏观调控,并给外汇政策的管理和实施带来了挑战。 尤其在银行加息后,新一轮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卷土重来。从已公布的数字看,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5400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而与以往不同的是,造成2004年外汇储备高增的主要原因,不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而是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 事实上,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外汇管理。当前政策取向已有了显著的变化:我国外汇管制正趋向于由“宽进严出”逐渐转为“严进宽出”,其用意正在于抑制外汇储备超常增长,一定程度地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有社会舆论认为,加息之后汇率将会跟进变动。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利率和汇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利率是中央银行常用的宏观调控工具,但汇率更复杂,涉及面更大,国际市场关注度更高,汇率调整要考虑更多复杂因素,并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新挑战。 人民币汇率是否变动,目前也面临较难抉择的处境:如果是小幅调整,人们可能认为调得不够,预期人民币还会升值,外汇资本反而会更多涌入,未必能达到抑制投机性资本进入的预期效果;但如果幅度较大,则可能对经济冲击太大。 人民币汇率要不要调,怎么调,将最终取决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世界经济金融的变动因素,取决于我国经济能否承受汇率波动带来的最大后果和周密科学的方案,这也涉及一个时机选择和配套改革的问题。可以相信,人民币汇率是否变动,这在2005年宏观调控中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