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五任一把手升迁轨迹:自费改革的乐与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08:17 第一财经日报 | |||||||||
一些曾在温州为官的人认为,温州的“自费”改革史,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看温州改革必须了解温州的过去,如果没有这个痛苦的历程,温州是一张空白的明信片,假如温州没有被争论,温州也就不会被世人所关注。 袁芳烈“开河”
上世纪80年代,温州的争论焦点是“姓资姓社”。 改革开放前,温州以“乱”著称。1981年初,邓小平和李先念曾批示,督促浙江省委彻底解决温州问题。 1981年8月,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袁芳烈受命来到温州。虽然他对集体经济已有所反思,但还是带着对个体经济的偏见赴任温州。 袁芳烈深入温州4年后,从接手“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治任务转变为“探索一条主要依靠群众自身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路子”。 为温州正名的他最后被平调回杭州,出任省政法委书记,却没有获得省委一句公开的评价。据知情人士透露,袁芳烈在离开温州很久之后才知道,省委对他的继任者特别嘱咐:去温州要搞活国有企业,要冻结原来的干部。 董朝才“后继” 新任市委书记董朝才上任3个月内,对温州市各部门的工作不作评价,并把袁芳烈的幕僚班子丢在一边,开始跑国企、跑供销社、搞调研。这是个话不多,衣着、作风都像农村干部的书记。几乎没有人知道新书记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15年后,董朝才向媒体承认,他是带着问题和“对资本主义的天然警觉”到温州的。 董朝才说,他知道历史上跟农民唱对台戏的教训。“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多少人呢!凡是我们跟农民唱对台戏的时候,经济就要出大问题。” “我给自己一句话:老百姓想干的事,不去阻拦;老百姓不想干的事,不去强迫。”董朝才曾公开这样表示。 正在远处观察董朝才一举一动的袁芳烈拊掌而笑:“温州除此之外,无路可走。老董绕了几个弯子,终于上道了。” 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马津龙说:“董朝才任上的5年,风风雨雨没有停过,民间有句话说:‘打雷在深圳,下雨在温州。’温州的问题,哪怕是芝麻粒大,都可能跟意识形态挂钩。” 有着与温州农民一样的“改制情绪”的董朝才最后被调到浙江省体改委。 刘锡荣“追随” 董朝才改革思路的继承者是刘锡荣。 这个朴素、儒雅的书记,是抗战时牺牲的中共第一任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的遗腹子,于1981年12月任温州市委常委、秘书长,1983年4月后,任温州市委副书记。1988年12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中共温州市委书记。 在温州追随袁芳烈、董朝才10年的刘锡荣,认定的也是他们两人的路。在温州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候,他提出“不等、不靠、不伸手要”,并曾宣布,温州市委市政府三年内不买车、不建房,咬紧牙关建机场。集资成功建设温州机场之后,刘锡荣还为温州铁路建设绞尽了脑汁。 据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魏敬先回忆,刘锡荣了解到祖籍温州乐清、客居香港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海内外有不少功成名就的弟子,为了争取海外投资,刘锡荣用一种很有人情味的政治智慧作为“统战手段”。魏敬先说,南怀瑾是一个孝子,于是刘锡荣就与魏敬先商量,能不能用南怀瑾母亲的头发,绣一幅他母亲的肖像作为见面礼? 为难的魏敬先接受了领导布置的“政治任务”,但到哪里能找到过世已久的南怀瑾母亲的头发呢?经过一番努力,魏敬先发现南怀瑾的妻子(南怀瑾离开故乡前的妻子)平时为婆婆梳头时,有心留下了婆婆不少的头发,这件事因此得以玉成。 魏敬先说,刘市长到香港会晤南怀瑾时,事先没有告诉他要送他这幅肖像。等到见面后,刘市长揭开镜框外的绸子,南怀瑾一看是母亲的肖像,扑通一声跌跪在地:“知我者,刘市长也!” 当激动的南怀瑾得知那幅肖像竟然是用他母亲的头发绣的,就更加激动不已,当场表示,一定要为家乡做一些公德之事。此后,通过南怀瑾的关系,温金铁路顺利筹资约5亿元人民币,并于1994年建成通车。 马津龙说:“在改革方面,刘锡荣不事张扬,在很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温州的经济。”1991年6月后,刘锡荣出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浙江省副省长。 张友余“二次创业” 此后,张友余接任了温州市委书记。 张友余的得意之作,是在国务院七部委联合打击温州“假冒骗”,处理以温州柳市电器为代表的质量问题时,表现出的极其高明的“政治智慧”。 张友余提出了以“质量立市”为口号的“二次创业”。“客观地评价张友余的政绩,他为‘温州模式’搭建了二次创业的平台,为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冲出困境开了绿灯。如果说到他的缺憾,那就是在他的手里成就了一个女贪官杨秀珠的权力追求。”一位温州厅级老干部说。 以“建设现代化温州”为口号的蒋巨峰,最后荣升为四川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杨海鹏、翟明磊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