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南平寓言》独家连载 > 正文
 

《南平寓言》自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18:31 新浪财经

  我惊讶于环武夷山的闽北农村,被绿水青山遮蔽的贫穷,超出了我的想像。可我不愿意再去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过去两年里,李昌平以“向总理说实话”的名义,陈桂棣夫妇以一部《中国农民问题调查》,向天下人道尽了中国三农问题的危机。2004年5月31日晚,撤出 “闽北农村调查”的最后一个驿站,我已知道,我要写一本什么样的书。

   《南平寓言》章敬平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授权新浪网独家连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04年5月31日晚,撤出 “闽北农村调查”的最后一个驿站,我已知道,我要写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惊讶于环武夷山的闽北农村,被绿水青山遮蔽的贫穷,超出了我的想像。可我不愿意再去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过去两年里,李昌平以“向总理说实话”的名义,陈桂棣夫妇以一部《中国农民问题调查》,向天下人道尽了中国三农问题的危机。

  2004年一号文件的出台,以及农民政治的种种迹象,无不显示执政者已洞悉农民的苦难。此时,再写一本描摹农村苦难的书,不管煽情得多么成功,于我,于《南风窗》,均属多余。且不论资政价值是否式微,仅就中国农民问题的未来而言,一味地痛陈和惊呼,会不会让公众最终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

  众所周知,中国农民问题是中国新世纪的最大问题,业已在中国权势阶层达成共识。知识分子和具知识分子气质的传媒,当下的视野,当从为农民讨说法,转变到为农民想办法。

  书斋中想不出拯农民于苦难的良策。获知闽北致力于农民问题的中观实验,已经悄悄做了五年多,我从心底生发出“看看再说”的冲动,尽管我满腹怀疑。中国是个出经验的国家,从农业学大寨开始,层出不穷的经验并没有让农民最终走出贫穷的境地。

  出发前,有人告诉我,源自中国最高决策层的两纸批示肯定了南平实验。我未置可否。真正触动我的,是李昌平和董跃玲的首肯。我不认为李昌平的访问,管窥了南平实验的真经,但我相信他作掩饰不住的“吹捧”时,态度是诚实的。董跃玲,《中国青年报》的女记者,我大学时代的偶像,只身一人翻山越岭的采访方式,赋予她的新闻作品以无限的公信力。从《中国青年报》“冰点”上读到董用“脚”写成的詹夷生,一个南平实验中的典型人物,我决定早点去看看。

  “五一”长假前一周,经由地方官员的引领,我走马观花跑了几个山区县。我当然不认为,南平实验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完美无瑕,可我觉察到,南平实验中堪称经验的探索,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有着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南平的先锋官们已经和正在作出的努力,或可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趟出一条路。

  假期一结束,我再赴南平。这一回,我谢绝了地方官的陪同,邀《闽北日报》的一个记者同行,依自行选择的采访地点和采访对象,一路颠簸到深山老林。没有副秘书长同行的采访,也就没有了前呼后拥,没有了看脸色说话,没有了“汇报”和早已准备好的提纲。以我有限的观察,南平实验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多层面的系统努力,松缓了剑拔弩张的乡村矛盾,剥离了过去数十年来我们对农民欠下的部分“呆坏账”,不仅为几百万农民争取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也为执政党完成乡村底层社会的结构重建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平心而论,南平实验只是过渡时期的过渡办法,现阶段,它只是一个最不坏的办法,当然,你也可以把它说成最好的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办法。中允地说,指望在南平这个中观区域内找到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所有答案,是不现实的。

  虽此,我还是对南平实验的决策者、推动者、执行者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尽管我在有节制的写作中,一再提醒自己不能偏离客观公允的第三方立场。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三农问题是个体制性、历史性难题,对它的根本解决远远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所能做到的。对于主政一方的官员来说,没有一点唐.吉诃德的精神,断不会迎难而上。何况,1998年至2003年间,三农问题并没有达成今天这样的朝野共识。在世人对GDP几近崇拜的过去几年,一个地方官员敢于在非议中致力于三农问题的探索,所仰赖的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还有勇气,乃至良心。

  秉承这样的认知,我决意写一本以南平实验为主题的书。就逻辑而言,在农民问题已经赢得广泛尊重的当下,探讨如何破解农民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我知道,对这个实验的描述,极易被人理解为经验写作,对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今日中国,揭露黑暗和罪恶,很容易赢得“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美誉;传播经验则不然,由于经不起检验的“经验”泛滥成灾,写经验者,在经验主义者眼中,多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我打算冒险一搏。我要客观记录南平农村见闻,供有志于探索中国农民问题解决之道者,品评借鉴。不止于此,我还要以一己之见,陈述南平经验的全部内涵,思考延展开来的南平寓言。我希望中国农民问题,不再是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

  “皮球论”的版权属于一个南平农民。五年前,中共南平市委前任书记李川,下乡跟那个农民谈心。农民指责官员对待农民问题,就像皮球丢进井里,漂浮着,沉不到水底。这个儿时早起拾粪被狗撵得到处乱跑的农民的儿子,决心让“皮球”完全沉入水底,从下派科技特派员到下派村支书,再到金融助理、流通助理、龙头企业助理,五路特使像皮球底下的五块缀物,硬生生将“皮球”沉到了水底。

  为什么我要将南平实验的书名写成“南平寓言”,又为什么要将南平寓言,拉扯到中国农民问题上,并将之比喻成“球”?这当然是因为那个农民的“皮球论”,与我要论述的事物有着皮相上的极大关联。但原委不止于此。

  在南平采访期间,我见识了一拨拨的取经团。据称,南平实验中的经验,正在被中国的很多省份所效仿,我的故乡安徽已传出下派三千名村支书的讯息。此情此景,让我振奋,亦令我担忧。在农民政治浮出水面的当下,对南平实验的复制,会否成为一场应时的运动和政治谋略?我以为,如果南平经验真的存在,那么这经验的核心,不只是方法,还有态度,不只是条文式的规则,还有一颗诚实地面对农民的心。如果我们心灵的“皮球”,不能完全下沉到乡村社会的“水底”,任何经验的创造和效仿,都只是镜花水月的打捞。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南平实验理解为南平寓言的首要之义,也是我将中国农民问题比喻成一个“球”的秘密所在。我对“球”的理解,既是一种源头的追溯,又是一种方法的描述,也是一种价值观念的隐喻。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