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南平寓言》独家连载 > 正文
 

《南平寓言》自序(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18:31 新浪财经
古代,寓言是臣子们写给皇帝看的。我的“南平寓言”是写给谁看的?

  致力于改善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官员们,是我写作时假想着坐在我对面的人。中国的官员有时候很有意思,在制度不太可能发生根本变革的时候,老将做不好的事情大而无当地归因于体制或者说制度。我想,主张破解中国三农问题应从制度入手,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技术和制度并非二律背反的悖论,再好的制度,也离不开技术上的精进。

  技术是由细节叠合而成的。所以我希冀经由人物命运的沉浮、故事情节的冲突,淋漓尽致地将细节呈现无遗,以期效仿者品咂借鉴。我不敢让我笔下的南平实验,流于空洞或者虚假。我不想任意拔高它的探索价值,只是期待自己能够还原南平经验的真实,让学习它的人们觉得可学,让经验的正面被人吸纳,让经验的负面被人避免。

  顺便说一句,作为一个记者,我不但希望自己可以详尽地展现细节的力量,还顺带着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兼具叙述方式上的文本价值。我厌恶过去常见的官方经验的写作,欲图在坚持独立调查独立写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知识界居庙堂之高的部分学者专家们,以及从他们那里寻找理论支持的、明知非农化有害而为之的县域经济执行者,也是我贪图的读者对象。中国77%的农户的经济生活形态,以小农经济为主。这是中国农村最为普遍的“乡情”,是无法与西方理论照搬的上层建筑相适应的现实生产力,是我们考虑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过去的十数年里,居庙堂之高的部分学者专家们,以及明知非农化有害的县域经济执行者,并没有在意我们面对的“乡情”,他们在谋划农民问题时也没有尊重我们应该尊重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充盈于我们耳目的,总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消灭农民”,在于土地私有化,在于高新科技农业等等“高瞻远瞩”的激昂的论调。考察南平的现实,从附着在毛泽东画像上的关于过去的留恋,到渗透在村民言行中的朱熹理学的痕迹,无不提醒那些在聚光灯下振振有词的知识精英们,这些源自欧美的理论和言辞,多么像那个听说灾民饥荒遍野就说“给他们肉吃”的糊涂皇帝。

  我还希望欲为农民代言的新闻界的同行们,也能看看这本书。我从南平实验的细节中,发现了自己过去对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中国问题的判断,多少有些像书生的梦呓。延展开来,如果我们的身体始终游动在京都、沪上等大城市的楼堂馆所,听取知识精英们的高谈阔论,我们同样会成为一只漂荡在水面的“皮球”,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武夷山的“半张脸”,只是武夷山的鬼斧神工,以及匪夷所思的文化景观。如此,梦呓式的发言,就是把握舆论工具的我们不能避免的遗憾。

  南平一月,是我有限的记者生涯中,最为艰苦最为实在的一次采访。近年来,慢慢走向所谓“高端题材”的我,已经习惯了舒适的采访环境。星级宾馆,有品位的茶楼,装饰考究的会议室,匹配小资生活的酒吧,已定格成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刺鼻的猪粪,衣衫不整的农民,破败的小学校舍旁光脚的学童,一个上午跑不到一公里半的乡村小路,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的村庄——南平情状,唤醒了我曾经是一个农民的所有记忆。

  所以,我还希望我的父亲母亲也能成为我的读者,尽管我知道合起来只受过不足半年教育的他们,并不能晓畅地通读。

  走出乡村整整十年,我考取了博士研究生,组织了有两个博士研究生的家庭。可是,除了将原先在我名义下的责任田,分摊给乡邻,让盼我考取大学的远房族叔们,增添一丁点抛荒的土地,多缴纳几许三提五统,我对安徽长江岸边那个生我养我的村庄,又有什么贡献?或缘于此,我对南平实验中那些返回故乡当村支书的公务员们,钦佩不已。他们以三年的筚路蓝缕,换来了故乡容颜的改变。

  十年前,我去芜湖读大学,载我报到的船只停泊在长江轮船码头,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孩提时代的学费和书本,是父亲在泊于码头的沙船上做挑夫换来的。含辛茹苦的父亲母亲,把我送上了大学,却未从上了大学的儿子身上,赢得多少名分之外的福分。

  父母亲辛劳大半生,在可以预见的小半生,还将继续辛劳下去。他们和我在闽北看到的农民一样,从未想到他们的艰难困顿,和政策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亦无从知晓所谓的剪刀差、城乡二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掺杂着复杂的感情,我希望自己能真实地再现南平实验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盼望,我能为农民做一件有益的事。一定程度上,本书是我对农民出身的自我救赎。一个朋友建议我在扉页上题写“献给天下8亿农民”,我没有那么大的口气。我只想把它送给我的父亲母亲。

  我在闽北的采访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罅隙,晚上的访谈常常拖延到子夜时分。采访本积累了整整六本,数十万字的采访笔记,数百万字的文字材料,是我历次采访中“沉”得最深的一次。别人给我戴了诸如敬业之类的多顶高帽子,事实上,我在本质上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我之所以会沉下去,是因为我在潜意识中,将这次采访视作我对父亲母亲的一次报答。我祈望能在求解中国农民问题的道路上,为我父母那样的农民最终走出束缚他们的制度困境,做一点有益的事情。

   哪怕只有一点点。前言“皮球”是怎么沉下水的

  美国白宫记者西奥多.怀特,在《美国的自我探索》的开场白中说,不管讲什么故事,都有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从哪里开始?

  对我来说,这一切尤其重要。一个局部地区在中观层面的探索与实验,不像一个悬念丛生的微观故事那么跌宕起伏。基于方便读者阅读,乃至挑逗读者阅读趣味的考量,我先对南平实验五年间的前世今生,作个大历史的观照,以便读者提纲挈领,不致散失在各个章节的阅读中,见树不见林。

  2004年6月14日,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梁绮萍等福建政要的坐骑,在福建大会堂门口相继刹车。一地方资深媒体人士称,早在一个月前,中共在福建各县区的主官们,就开始等待是次会议的召开。

  与会者知晓,政要们在意的问题,不是军事,而是农民。一位闻听是次会议的北京学者打趣说,中国农民问题对执政党而言,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过去五年间,闽北农村发生了一场由中共南平市委主导的静悄悄的革命,它在政经层面的影响力,已锁定了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眼球。有人从温家宝总理曾经的批示中,看到过“方向正确”的字眼。主事者认为,是次会议就是对高层政要“希望继续探索和总结”的一个回应。

  消息来源说,福建政界对是次会议的期许,是科学地总结以南平机制为核心的农村工作机制,使其以星火燎原之势,漫卷福建经济版图上的贫瘠乡村。

  贫瘠乡村之一的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的农民,虽然听不懂是次会议的官方表述,但从电视上浓墨重彩的会议报导中,他们依稀感觉到福建领导层对农民问题的关注。

  他们当中鲜有人知道,他们生活的村庄,就是官方新闻屡屡提及的“南平机制”的发源地。他们更不晓得,南平实验迄今五年的前世今生,是一个乡邻的“皮球理论”擦亮的火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