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解决下岗职工问题 07年下岗概念将不存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2日 11: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相关报道: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下岗职工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则意味着到2007年,严格的“下岗”概念将不复存在,市场就业机制将成为绝对主 导。“下岗”是我国特有的概念。下岗不同于失业,虽然下岗职工也没有工作,但国家建立了过渡机构———再就业服务中心,对其进行管理,同时发生活费、上保险。1998年以来全国有28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陆续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 不过,这一制度从一开始就明确是暂时的。一定期限后,通常是3年,如果下岗职工仍未再就业,则要离开中心,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享受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不仅下岗职工在中心不能无限期呆下去,下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本身最终也要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近几年各地并轨力度很大,近2000万下岗职工重新就业,还有一部分人离开中心享受失业保障或“低保”。但全国仍有近200万国企下岗职工,下岗职工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存在。 首先,从地区上看,在东部地区以及重庆、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下岗职工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失业保险成为主要保障形式。但在其他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一些下岗职工还在中心内未出来,已出中心的下岗职工有的也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个别地方下岗职工还在进中心。其次,部分企业由于难以支付经济补偿金以及欠职工的债务,只好拖一天算一天,不能与职工彻底剪断关系。这也使部分下岗职工踌躇不前,不愿迈出中心大门。此外,在政策层面,对再就业服务中心何时关闭一直没有给出时间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并轨进程。 这种状况如果继续拖延下去显然弊大于利。一方面,会增加仍留在中心下岗职工的依赖性,也容易让先期主动出中心的下岗职工感到不公平;另一方面,会拖延企业用人制度改革的步伐,产生越来越高的消极成本。此外,下岗职工遗留问题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困扰着政府,使政府没完没了地为此投入,增加进一步改革的难度。因此,适时出台政策、解决下岗职工遗留问题是极其必要的。即使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但考虑到可以避免改革成本的累加,并且换来一个新机制,政府也应下决心投入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国企职工的身份问题,变就业的双轨制为单轨制,促进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 当然,解决遗留问题不是简单地对下岗职工一推了之,一方面要坚持“积极稳妥、分类指导、区别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促进就业,并着手考虑长远性、机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