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培批评周其仁文章:周其仁的话显然有硬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 09:12 北京晨报 | |||||||||||||
为时一个月的“郎顾公案”学术争鸣再次升级,作为联名声援郎咸平的十学者之一,左大培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批评北大周其仁教授近日发表的文章《我为什么回应郎咸平》。 周教授的话显然是有硬伤的
记者:周其仁教授《我为什么回应郎咸平》一文发表后,反响强烈,您的评价是什么? 左大培:我和周教授私人关系还是不错的,本不应该说他的坏话。但是,我和他的学术观点有根本性分歧,我本人反对搞向国有企业领导人出售企业产权这样的“权贵私有化”。8年以前,林毅夫就提出过相同的观点,却被封杀了。 周教授的话显然是有硬伤的。他说:“在张瑞敏做企业的那个年代,连和尚、道士都定了行政级别,每个人不是国家干部就是国家职工。”这是常识性错误,因为像海尔当年的职工,恰恰不属于国家正式干部和职工,从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清楚这一点。郎咸平应该知道这回事,他指出张瑞敏是上级主管部门派去的国家干部,因此他不是创立者。 周教授说郎咸平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资流失轮不到他来管。这个问题我想引用一位网友的言论,“如果我看到小偷偷了别人的东西,尽管跟我没直接关系,作为旁观者的我就不能管吗?” 主流学界集体失语是蓄意的 记者:最近,经济学界对于郎咸平教授的各种回应越来越多,我们注意到,周其仁教授最近的批判性回应措辞强烈,您对此有何看法? 左大培:很高兴看到学者们高调回应层出不穷的现象,它终于使经济学界关于产权改革方向的尖锐学派对立摆在了公众面前。 这种对立由来已久,主流经济学界,也就是为现有产权改革提供理论支持的学者。我这里称他们为主流不是因为他们人多,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媒体话语权,反对者没有说话机会,他们对反对者的声音不予理睬,让反对观点自生自灭。 我相信“郎顾公案”一开始出现的学界集体失语,也是这些人故意采取的方法。 这次,在媒体一次又一次的舆论攻势下,张维迎、周其仁两位著名教授也知道不能再沉默了,所以才站出来高调回应。 至于措辞激烈,这正是双方观点根本对立的反映。网上很多网友发的帖子中对峙的语气越来越激烈,相对来讲,郎咸平教授反而成了语气最温和的。为什么?因为这已不是简单的学术争论,而是涉及到千百万人切身利益的问题。 我和杨帆、韩德强已联名上书全国人大 记者:您如何评价郎咸平的观点? 左大培:首先,郎教授经过研究得出现有的产权改革造成大量国有资产被侵吞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据我了解情况更严重。 其次,国企老总自己操纵价格购买企业产权的这种方式是根本错误的,我和杨帆、韩德强已经联名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停止一切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不准任何学者利用与国资委有关的名义进行管理层收购的咨询。 第三,以国有企业老总、民营企业、外资为主导收购国有企业产权的“三套马车”式的做法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中央也没有这方面的精神。 实习记者 裴莹 新闻回放 周其仁严厉回应郎咸平 我实在搞不懂,这位自称“世界一流、亚洲第一人”的公司财务专家,有没有受过起码的逻辑训练,为什么他的思维如此缺乏最起码的一致性? 把这次“郎旋风”涉及的三个案例小结一下。海尔背了大集体所有制的历史包袱,要界定存量资产,被郎咸平先后指责为“侵吞国资”以及“侵吞大集体资产”;TCL的政府与企业家面向未来签订利润分成、高管持股合约,被郎咸平指责是“国有资产稀释和转移”;科龙没有及时改,“打工老总”到点下课,政府“老板”亲自上阵打理,落个被格林柯尔收购的下场,又被郎咸平说成是产权改革提供了“国退民进”的盛宴。我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到底怎样郎咸平才觉得对。摘自《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