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国策的下一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 12:14 经济观察报 | ||||||||||
作者:孟雷 近两个月来,对于计划生育这个三十年来执行最为坚决的基本国策,有两个变化很值得注意。 第一,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有一个大的变化,由向来单一的“处罚多生”政策,
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各负担50%),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可以申请领取奖励扶助金,扶助金最低发放标准为人均每年600元。这个制度的试点正在四川等地进行。如果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资金发放渠道畅通,该制度有望于明年全面推行,中央财政每年大约拿出70亿。 按照人均每年600元,一对夫妇1200元,如果60岁后不种地,将承包地转让、转租,再加上这每年1200元,这对夫妇的生活可以做到菜里有肉。辅之以正在铺开的新合作医疗,这个计生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养儿防老”的现实压力,他们实际上多了一种选择。如果这个政策可以落实,其效果不会比单纯的“严厉惩罚”小。 第二,中国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了一些变化。上海率先取消了不生育双倍奖励,并且,原先关于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间隔期的规定也已取消。这个调整在4月份已经做出,这个月在比较大范围公布出来。 不鼓励夫妇不生孩子,符合“二胎条件”的可以再生……在上海开始的这几个变化,虽然属于“地方法”的调整,虽然仍是“户籍地法律”而不是可以普享的“居住地法律”,它带来的影响却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相对于农村,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开端。例如上海,人口负增长已经持续了几年,预计2030年这个城市每两人中就有一个65岁老人。同时,人口年龄结构峰谷交替,对资源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上海市说:“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受以往人口变动,尤其是不同时期人口出生规模相差悬殊的影响,上海人口年龄结构严重不规则,导致今后一段时期内出生人口、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较大,从而对资源配置、教育、劳动力供求、社会保障等产生了波浪式冲击”。 我们认为,像上海等大城市“人口问题”的出现,除了近二十年城市化率快速前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从而改变区域人口的生育观念外,一直以来严厉执行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也是主要原因。由“限制多生、鼓励少生”,惯性发展为“奖励不生”,表现出强烈的政策惯性。像上海这样在可以被允许的框架内,调整“地方法”对国策的适应方式,是必然的选择。 这两个变化,让我们对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有了新的理解。归纳起来就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人口战略”不是单一的“少生战术”。 时代在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在不断变化,政策自然会有相应的调整。中央政府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上海的区域计划生育政策调整,都是明显的例子。 如果我们继续单纯沿用行政管理和经济限制的方法,靠“严厉处罚、奖励不生”去推行计划生育,已经不可能达到抓紧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的了。同时,强制性治理模式总是与高行政成本相伴相随,并且治理的强制性越高,行政成本的增长幅度也越大。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地方政府和干部为难,工作做起来就困难。现在,农村有了这个奖励,感情上能接受、经济上有保障,计划生育的工作就好做,国策就容易完成。采用这种方式替民减压,这就是以人为本。 对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来说,“少生”从来不是国策的终极目的,它可以算做一个必要手段。国策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所以,“人口战略”不是单一的“少生战术”;所以,区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做出调整,是国策长期执行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人口问题当仁不让是中国的长期问题、战略问题、关键问题。但正因如此,长期国策才必须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遵循规律而调整。毕竟,制度没有最好的,只有人民最需要的、国情最适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