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汤敏 > 正文
 
论亚太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及应采取的策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2日 16:38 中评网

  汤敏

  一、 引言

  从五十年代起,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热席卷全球。在欧洲有西欧共同市场,经互会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南美洲有拉丁美洲自由贸易联盟,加勒比自由贸易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索爱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区等,连非洲也有东非共同市场,中非关税和经济同盟以及西非关税同盟等。然而当时的亚洲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中,经济合作根本排不上日程。东南亚条约同盟(东盟)可能是个例外,可是当时的东盟主要是一个政治组织。经济合作尽管也是成立东盟的初衷之一,但直到最近,实际取得的成果极少。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一股区域间经济合作的热潮正在亚洲迅速兴起。其来势之猛,进展之快,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在短短的几年中,亚太地区就有了亚太经济合作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亚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流域合作区,图们江流域合作区,南中国成长三角区,新加坡—-柔佛—-瑞奥成长三角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区以及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合作区等等。

  为什么在亚洲忽然兴起了一股经济合作热?它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点?这股热潮能不能持久?以及我国应在这一急剧变化中采取什么对策?这些都是摆在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们面前的大问题。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给予初步的探讨。本文的第二节介绍有关区域间合作的经济理论的新进展。第三节讨论亚太合作热的经济背景。第四节研究亚太经济合作独有的特色。第五节探讨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策略。最后作者将对本文做一个小结。

  二、为什么要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从经济理论来说,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因各国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人力资源的不同,通过经济合作可以增强各国经济之间的互补性。

  第二,区域间合作的动力还来自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区域合作可以扩大贸易,增加资本流动。规模经济的影响可以减低生产成本,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第三,区域合作还可以协调一些具有区域影响的生产活动。其中一些活动称之为“跨国的公共产品”。例如:环境保护,跨国交通通讯,边境地区的资源开发等等。这些在一国的生产活动可能会对邻国,甚至对整个区域造成影响。国际间的协调甚至监控就很有必要。

  原则上说,区域间合作的长处应该都能通过自由贸易,自由流通发挥出来的。在一个完全自由贸易的理想世界中是没有必要进行区域间合作的。要合作就应该是全球性的合作。区域间的合作,从理论上来说是一个次优(Second Best)的问题。不难证明,在一些情况下合作的结果并不一定会比不合作更好。因此,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家们是不赞成把世界人为地划分为区域性的经济的。经济学家们追求的理想是全球性的自由贸易。人们担心,过多地强调区域合作关系,可能会对贸易秩序造成新的扭曲。因此在经济理论上,除了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关税同盟(Custom Union)理论外,几十年来进展不大。

  可是形势比人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尽管贸易自由化取得 了很多进展,但距离真正的全球自由贸易还相去甚远。层出不穷的贸易纠纷,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近十年的拉锯战,以及欧共体成功的榜样使经济学家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部分经济学家又开始重新探讨如何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来过渡到全球性自由贸易。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定,亚太经济合作区的建立以及一些新的合作形式的出现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不少经济学家试图在理论上对经济合作有新的突破。一些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也纷纷地加入了对区域合作理论的探讨。

  最早的区域合作理论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初维那(Viner,1950)创造的著名的关税同盟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为“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一为“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在不减少对别国贸易情况下,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而新增加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机会,称之为贸易创造。反之,如因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加而减少了他们对其它国家的贸易,则称为“贸易转移”。以鞋业为例,假定有三个国家,美国、中国和墨西哥。如果在美、墨结成关税同盟前,美国从墨西哥进口鞋,而结成关税同盟后,因美、墨之间无关税,美国从墨西哥进口了更多的鞋,到这里贸易创造,这时关税同盟的产生增加了世界福利,但假如美国原来从中国进口鞋,而因关税同盟的建立,美国商人把订单移到了墨西哥,则这就是贸易转移。维那认为,贸易转移会造成世界福利的损失。这是因为美国不从生产效率最高的中国进口,而从效率不那么高的墨西哥进口鞋,从“世界公民”的角度看,这就造成了全球资源配置上的损失。甚至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也意味着利益的损失。因为她不得不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家进口鞋。维那的分析揭示了,关税同盟的设置有可能不但损害别国的利益,还可能损害合作的参与者的利益。维那理论后由李卜西(Lipsey ,1957)坎布和汪(Kemp Wan,1976)进一步地发展了。

  最近有关区域合作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讨论的问题为:全球自由贸易是应该一步到位,还是应分两步走,先实行区域性自由贸易,再由此扩展到全球自由贸易。 前世界银行副总裁,现美国财政部次长的萨默斯(Summers, 1991)总结了乌拉圭回合谈判所遇到的困难后指出,与其让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中吵架,还不如把世界分成三个贸易区,(如欧洲、北美、亚洲),在贸易区中先实行自由贸易。然后通过几个贸易区之间的讨价还价,向全球贸易自由化推进。这样分两步走的方法可能反而会加快多国走向全球自由贸易的步伐。萨默斯的论点正是反映了美国政府从在五、六十年代极力反对贸易区域化而最近转向大力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区的心态。

  著名年青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1991,1993)则有不同看法。他构造了一个模型,并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算出了世界福利是随着世界被分为若干个贸易区而呈U形变化的。在世界又一个大自由贸易区时为最高。随着贸易区个数的增加,世界福利会先降后升。他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是世界被划分为三个贸易区时为最坏的选择!耶鲁大学的名家斯瑞尼瓦森(Srinivasan,1993)不同意这一看法。把克鲁格曼的模型假设稍微改了一下,结果他很容易就证明了全球的福利与组成贸易区的数量无关。

  然而,不管自由贸易区孰好孰坏,它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一部分理论家把注意力放在这样的问题上:什么样的规则能减少自由贸易区与全球自由贸易的冲突。国际贸易理论大师巴格瓦第(Bhagwadi,1993),研究了关贸协定的具体条款对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后指出:总的来说,关贸总协定原则是反对区域贸易歧视的。但关贸总协定的第24条却给关贸同盟和自由贸易区开了一个后门。这条规定允许在部分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免,但规定免就要全免,不能减免部分关税。这条规定是基于如下的三条理由:一,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几个国家完全互免关税后就形同一个国家。他对世界的影响就象几个小国退出而一个大国加入。二,因全部互免关税的条件不容易达到,所以不会有太多的国家能利用这一条款。三,实行第24条规定的国家可以给全球的自由贸易找出经验和树立样板。巴格瓦第对自由贸易区还是持怀疑态度的。但他分析了第24条规定对不同的合作形式的影响后认为,如果一定要搞区域合作,则关税同盟比自由贸易区好。自由贸易区是指对区内各国互免关税,而对区外的贸易则各国有不同的关税。关税同盟则是对内自由贸易,对外统一关税。巴格瓦第指出:在关贸总协定的框架里,关税同盟的统一关税要以成员国中最低关税为准。因此第24条规定可以使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总体上降低关税。从而减少了贸易转移的可能性。

  芬格(Finger,1993)则对关贸总协定第24条持否定态度。他分析了各国的经验指出,规定是一回事,但规定能不能执行是另一回事。例如欧共体就没有执行它,而给了它的前殖民地国家特殊政策。很多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具体作法也与第24条的规定相矛盾,第24条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也就丧失了它的存在意义。

  关于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第三条主线则是沿着如何扩大经济合作的内涵展开的。随着乌拉圭回合的胜利完成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全球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应该从降低关税转移到其它的领域上.米罗等(Melo,Panagariya Rodrick,1993)指出,欧共体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就把合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协调和统一各国的政策和体制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规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上的标准和政策上的协调方法。政策和体制上的协调和统一是经济合作成功的保证。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参加合作各方的目标和体制趋于一致时,它产生的经济效果最好。他们用这一观点,找出分析了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解决好体制上和政策上的一致性的问题。

  三、为什么最近亚太地区忽然掀起了一股经济合作热?

  还在经济学家们为应不应搞自由贸易区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区域间经济合作早就在世界上开展起来了,早在五、六十年代,欧洲、南美洲以及非洲就成立了形形色色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经济共同体。但是除了西欧的两个经济合作组织,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取得了较大成效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都如昙花一现,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拉赫曼(Langhammer, 1992)总结出四条原因:第一,参加这些合作的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他们处在相同的发展阶段上,经济互补性很弱,但互斥性却很强。经济合作缺乏坚实的基础。第二,在利益上分配及成本分担上各国存在着巨大分歧,而且极难协调。第三,参与合作的各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的战略。他们总想建立一个大而全的区域经济来减少对其它区域的依赖性。合作计划缺乏市场机制和市场导向,而过于依赖于官方机构的讨价还价。最后,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试图转稼危机,从而加速了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的互解。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区域经济合作似乎与亚洲无缘。唯一还能沾上区域合作边的要算是东盟。可是东盟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的协调,其经济合作成果则是微乎其微。 为什么长期以来亚洲国家对区域合作持如此冷漠的态度呢?除了长期印度支那战争造成的影响之外,人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亚洲国家的主要市场在北美和欧洲,区域间的贸易仅占次要地位,因此亚洲形成自己的贸易圈的意义不大。二,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使其在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上的合作特别困难。三,经济合作区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国家的推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经济上有能力的日本不愿意也不适合于充当这个核心国家的角色。

  然而,自八十年代末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一向对区域间经济合作敬而远之的亚洲国家忽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和推动了亚太经济合作。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有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通过了亚太经济合作区的协议并达成了2020年前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南亚经济合作区也死灰复燃,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更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包括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大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区;包括我国福建、广东省、台湾以及港澳地区的南中国成长三角区。包括我国吉林省,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图们江流域经济合作区;包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柔佛省,印尼的瑞澳省组成的成长三角区;由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北部以及印尼北苏门答腊组成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东盟北三角区以及正在筹备中的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组成的东盟东三角区等(Thant,Tang, Kakasu,1994)

  为什么最近在亚太地区掀起经济合作热呢?除了冷战的结束给亚太地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政治环境以外,下面一些亚太地区的最新发展也对推动亚太经济合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国际环境的急速变化,特别是北美自由贸易的成立和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对亚洲国家是一严重挑战。很多政治家们都担心亚洲国家被摈弃在几个大贸易圈之外,这对以出口导向为发展战略的许多亚洲国家无疑是一巨大威胁。对抗贸易壁垒最好办法恐怕就是形成自己的贸易圈。这样至少可能增加亚洲地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地位,亚洲各国领导人有一股联合起来的内在动力。

  第二,亚洲区域间贸易的急剧增长,增强了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从而推动了经济合作的发展,在整个八十年代,即使不把日本算在内,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贸易已经超过了他们对北美和欧洲的贸易,亚洲发展国家区域内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已从1980年的26%上升到1993年的40%以上。

  第三,亚洲区域间投资的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地区间合作的发展。吸引外资是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亚洲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从1987年的49亿美元,增长到1993年的440亿美元,增加近九倍。尽管欧美的资本也在大量地涌入亚洲,但在外国直接投资中,大部分的资金还是来自亚洲本身,日本为资本输出大国。近年来,亚洲四小龙对亚洲各国的投资甚至已逐渐地超过了日本。

  第四,近年来亚洲国家推行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过去十年来亚洲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在发达国家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时候。

  1、OECD的一个研究报告揭露,在24个OECD的成员国中,有二十个在八十年代里普遍地提高了他们的贸易保护。亚洲国家反而加速了他们的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亚洲国家从自身的经验体会到降低贸易壁垒对自己本国也是有利的。为此,东南亚国家八十年代以来大规模地降低了他们的进口关税。近年来,连传统上保护主义倾向严重的南亚国家也纷纷开放门户,向贸易自由化迈进。

  最后,中国、越南等国家放弃了过去闭关自守的政策,实行了经济政策和对外开放,这给区域合作提供了大量机会。以中国为例,在改革开放的十五年里,中国的外贸总额增长了10倍,其中60%是与亚洲国家的贸易,中国和越南等国家对区域合作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这无疑给区域合作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四、亚太区域合作的特点

  与其它地区的经济合作比起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亚太合作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的说来它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巴格萨(Balassa ,1962)把经济合作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优惠性贸易,即参与国之间与相提供优惠的贸易条件。第二阶段为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里,成员国之间是互免关税的。但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各国还保持着各自的不同关税。第三阶段为关税同盟。这时不但参与国之间关税全免,而且对外采取统一关税。第四阶段为共同市场。在共同市场内,不但商品可以自由流动,劳动力也可以自由流动。第五阶段为经济共同体,在一个成熟的经济共同体中,不但所有的生产要素已经不受国界限制而自由流动,其它的经济活动也高度统一。连货币也已统一的各国,已经没有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以上的划分看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是层次较低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还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在亚洲完成。例如,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要十五年才能实现;而亚太自由贸易区则需到2020年才能完成。

  第二、亚太经济合作特别强调“开放式的区域化”(Open Regionalism)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亚太经济合作要向着有利于全球贸易自由化方向努力,它的任何规则要与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相容。在促进亚太地区自由贸易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把在亚太地区实行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向非亚太国家推广。对那些愿意提供同等开放条件的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的措施应向他们开放。在一定条件下,应允许各国自己决定向非成员国提供在亚太合作中所承诺的条件。这一“开放式的区域化”原则已被参加亚太经济合作区的各国所接受。在亚洲其它形式经济合作中,这一不排它性的原则也被普遍地执行着。例如,在所有的成长三角区中,都没有特别的歧视性规定来对待非成长三角区成员国,相反地所有的成长三角区都特别鼓励外商到区内进行贸易和投资,分享经济合作的成果。亚洲地区这一开放态度是与他们普遍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分不开的。在一外向型经济中,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自由的商品市场,一个更活跃的资本市场,过分强调区域化,自已把自己约束住,是大部分亚太地区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第三,亚太经济合作另一个特点是多样化。除了大规模区域经济合作之外,更多也更活跃的是由一些国家的部分边境地区组成的跨国经济合作区,也就是前面反复提到过的成长三角区。它通过各国政府为这些地区提供的特殊政策和启动资金,充分发挥地区间的经济互补性,建立起以吸引外资,扩展外贸为主的,包括生产、投资、交通、通讯、能源、旅游以及资源和人力开发的全面合作。这是一批经济合作的“短、平、快”项目,成长三角区有如下几个特点:与一般的经济合作区相比,它实施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只涉及到几个国家的边境地区。正因为小,它就有建设成本低,见效快,风险小的特点。它还可以同时利用几个国家的资源市场,因此效益也较好,它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以开辟国际市场,吸引外资为主。因此可充分利用非成员国的资金和市场。它还是一种全面的经济合作。不仅在贸易上,合作范围还包括交通、通讯、能源、开发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合作范围比自由贸易区更广,更深入。最后它还有很好的扩展性。当时机成熟时, 参与国可以把合作范围逐渐地向内地扩展。如南中国成长三角区,开始时合作的范围仅限于四个经济特区。后来逐步推广到珠江三角洲。现在合作的范围向整个广东、福建以及邻近省份推广。这种可扩展性使成长三角区这一合作形式更具潜力。类似这样的合作形式在亚洲之外的国家并不多见。不少学者认为成长三角区可能不仅仅是对大规模经济合作形式的一种补充,而且很可能成为未来亚洲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展望未来,亚太经济合作的前景非常令人鼓舞的,关贸总协定的签署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给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预言,亚太经济合作会在未来数十年里成为推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贸易,投资以及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亚太经济合作能给亚洲地区以至中国经济提供哪些机会呢?

  首先,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必定能大大地扩展各国的贸易机会,亚太经济合作的两个主要形式。亚太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点就是形成大规模的区域间自由贸易,尽管在时间表上有所差别,参加亚太合作区和东盟合作区的国家都已经同意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内互免关税,取消贸易壁垒。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时间表还有可能提前。考虑到亚太经济区现已占全球GNP的一半和贸易的40%,更加上几大经济区如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互动影响,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贸易机会,会呈现在各国面前。

  我国国内市场相对生产能力来说比较狭小,我们正处在一个极需扩大市场的关键时刻。亚太经济合作给予我们一个极好的机会。亚洲国家是未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虽说从目前统计数据上看,对亚洲贸易占我国的对外贸易的40%,但如把港、台、新加坡等转口贸易算进去,我们的主要市场还是在欧美,抛开政治上的因素不谈,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经济上的风险比较大,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经历过一个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分散过程,我国也必然要走这条路。但打进发展中国家市场很不容易。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保护措施更为严厉。亚太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这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当然,我们也要向其它国家开放市场,这对我们的企业也是个考验。从改革开放十几年的经验来看,那些受到进口冲击的行业,往往能置死地而后生,很快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甚至大规模地打入了国际市场,而那些被保护的行业,至今也还是成长不起来。我们的劳动力便宜,教育、科技水平不低,在国际竞争中应该是强者。更自由的竞争环境对我们应该是有利的。 亚太经济合作还能极大的促进投资的流动。影响投资最主要的因素是风险。通过各国间的合作和政策上的协调,可以大大减少投资双方的风险,亚太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很强。合作的结果是使参与的各方都得利。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已走到世界前列。但应该看到外资的流动性很大,竞争也十分激烈。近期内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越南及东南亚国家,中长期内还有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国家以及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各国。我们应该利用经济合作的机会,调整我们吸引外资的政策,使吸引外资层次方面尽快地上一个档次。这样就可以减少我们对低层次的外资依赖。我们还应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人民币逐渐成为可兑换货币后,我国的对外投资也会大幅度增加,这对我们开辟新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经验证明,通过资本输出来带动劳动产品输出是开辟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必经之路。亚太经济合作可以使我们的资本输出获得更优惠的条件, 亚太经济合作还将会大量地出现在上文提到的“跨国公共产品”上。例如,跨国间的公路、铁路、通讯,对邻国有影响的环境保护项目,教育、技术的合作和包括对艾兹病的控制等。因为在单独一个国家里建设这些项目费用高,效率低。国际间的合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具有这样的“跨国公共产品”和国际“规模效应”的项目,往往都出现在边境地区,上文谈到的成长三角区这一合作形式特别适用于几个国家边境地区的联合开发。事实上亚洲的几个成长三角区都是在边境地区形成的。 对于我国来说 ,我们除了应该积极参与大规模的亚太经济合作外,还应该发挥我国与多国接壤的优势,充分利用成长三角区这一合作形式来推动我国与邻国的合作关系,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条件上看,目前边境贸易比较活跃的地区都有潜力发展成跨国经济合作区或成长三角区。它不但可以扩大市场,解决边境贸易中规模有限,机会单一的问题,还可以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别,保持边疆长期稳定。与我国一样,各国的边境地区也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他们也急于发展与我国相邻的地区。只要我们有好合作计划,跨国经济合作区的形式也容易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同和参与。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迄今为止亚太经济合作也还主要是一些方案和承诺,这些方案的实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困难和曲折是不可避免的。最大的困难恐怕还是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问题。亚太地区是由多个在发展阶段,收入水平,甚至政治、宗教、文化上都有极大差别的国家组成的。这些差别加大了合作协调的困难。每个主权国家首先要维护的是他们本国的利益,因此只有那些对所有国家都有利的项目和措施,才能够比较顺利地贯彻执行。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组织在亚太经济合作中所起的作用人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强有力的协调组织是经济合作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前几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秘书处正是要起到这个作用。其它的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署等,也正在积极地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计划设计,以及直接的项目投资工作,事实上亚洲的几个成长三角区,如大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区以及印尼――马来西来――菲律宾合作区都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出资和组织规划的。图们江流域的经济合作计划也是由联合国开发署组织设计的。国际组织的参与不但可以减少各国经费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她的中立市场,由她提出的合作方案容易被各方所接受。

  六、结论

  亚太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是九十年代亚洲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从理论上看,尽管区域合作是一个次优的结果,但它可以增加各国经济之间的互补性,扩大规模效应,增加贸易和投资的机会,因此它不失为过渡到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途径之一。从亚洲各国的合作实践来看,亚太经济合作是亚洲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各国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以及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产物,尽管亚太经济合作起步较晚,但它进展迅速,措施扎实,形式多样,亚太经济合作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成为推动亚太地区成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积极地参与和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广大的市场,巨额的资金以及给宽松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在尽可能保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大胆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合作形式来,不失时机地扩大我们与亚洲各国的合作范围。

  Reference

  Balassa ,b .(1962)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allen and uniwin.

  Bhagawtai, J(1993)‘regionalism and multilateralism:an overveiew’in new dimension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 ,J melo &

  A. panagariya,cambricdge university press.

  Finger, m.‘GATT’s infiuence on regional agreements’in new

  Dimansion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 ,J melo &A.panageriy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mp,M.C.&H.wan(1976)‘an e;e,emtary proposition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of customs un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nonomics 6(februarry,1976)pp 95-98

  Krugman ,p.(1991)‘is bilateralism bad?’,in E.helpman and A. raz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de policy ,cambricdge,

  Mass.:MIT press

  Krugman,p. (1993)‘regionalism VS.multilateralism: analytical motes’in nnew demansion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 ,J. melo&

  A. panagariya,cambricdge university press.

  Langhammer,R.J. (1992)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rionalism’jour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 .xxx, No2,

  Lipsey,R.G.(1957),‘the theory of custom union : trade dimension and welfare’economica,24,pp.40-6

  Srinivasan ,T.N.(1993)‘Regionalism Vs Multilaterallysm: Comments’In New Dimension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 J,melo &

  A.Panagariya, Cambricdge University Press.

  Summer ,L(1991)‘the Move To Free Trade Zones: Commen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msas City ,Review (December)

  Tang ,M.& M.thant (1994) ‘Grpwth Triangle: Conceptual And Peratopmal Consideration’In Growth Triangle In Asia:A New Approach To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Myo Thant ,Min Tang

  &H.Kakazu,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ant,M., M. Thang & H.Kakazu (1994)Growth Triangle In Asia:A

  New Approach To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iner ,J .(1950) The Custom Union Issue New York: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汤敏(1994)‘中国是吸引外资的黑洞吗’,经济学消息报,NO.99

  汤敏(1995)‘成长三角区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太平洋学报,NO.1,95

  (1998年7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