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汤敏 > 正文
 
中国需要建一所全新的世界一流大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2日 16:48 中评网

  汤敏 左小蕾

  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全球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把握未来。

  我们认为,尽快在我国建一所全新机制的具有世界一流水淮的大学,对扭转国内机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索爱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构吸引不来高级顶尖人才、留不住人才的被动局面,对知识经济产业形成推动力,对我国高校形成示范作用,对我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全新大学至少包括如下特征: 首先,它的管理应该全面与国际接轨,而不受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约束。这所大学可在全球范围内聘请第一流的华人和非华人的科教人员。他们的薪资标准也要达到国际水平。全球的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 第二,它必须要有一个“世界级”水平的校长来筹办。有了世界级水平的校长,才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才有可能筹到足够的经费,也才能聚集到世界级的人才(师资与学生)。众所周知,在海外华人中已经有了像田长霖(1990-1997年连任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校长)、吴家玮(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等数位国际上公认的高水准的教育家。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他们个人的威信与资历就是承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

  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国内也开办了一些民办大学,但水平一般不高。这除了是受体制上的束缚以及融资手段的不足之外,与没有一个有国际号召力的校长也不无关系。没有一个高水平的校长,就不能保证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就筹不到较高额的款项,更吸引不到较好质量的师资与学生。

  第三,该大学的建设与营运费用,应主要甚至全部从海内外民间筹集,我们可以根据国际上民营大学筹资与基金管理的惯例,对大学的冠名权,对学院、系、所,包括学校各项建筑物的冠名,进行招标。海外华人、华侨、历来有关心祖国教育事业的传统,他们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到,资助祖国开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将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向海内外民间筹资也有着现实的可行性,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欲要留名青史,没有比办教育、特别是办一所世界-流的大学更好的途径了。

  约翰哈佛在1638年去世的时候,把他一半的遗产和私人图书馆捐献给哈佛大学(1639年命名,此前仅有一名教师,一间木板房和一个“学院”)。几百年过去了,哈佛大学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千千万万的富翁匆匆而过,谁的名字留下了?哈佛的名字留下了。

  耶鲁也是这样。先时耶鲁大学只是一个社区大学,就因为耶鲁在1699年和1718年两次捐献了很大的款项,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耶鲁大学(1886年命名)。这项举措不仅惠及他的子孙后代,也永远造福社会。

  要不是他们捐赠教育的善举,谁也不会记得历史上还有哈佛、耶鲁这样的人物。

  想当年有多少像陈嘉庚一样富有的华人大亨,但为什么惟有陈老先生的英名永留?正是陈嘉庚先生鼎力资助了厦门大学,许许多多中国人世世代代怀念他。

  第四,这所新大学可以是科技、商学院类型的,以工科、理科、经济管理等学科为主;而且,先别搞得太大,可以先从办研究生院开始,先招研究生,再招本科生。比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现在学生主要是研究生,本科生很少。

  国家应给予“特校特办”的支持,包括筹款机制、管理机制、土地使用政策以及校办产业等等一系列政策。该校选址可在北京或上海的远郊区。 关于筹建这所全新大学的必要性,我们的想法是:

  第一,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一场高科技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要想系统地吸引世界一流人才进来,并且留住一流的人才,办一所在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上与国际接轨的大学是极好的途径。

  况且,办一所一流大学就像养了一只永远能下蛋的母鸡,可以源源不断地产出高级人才。一所大学在多学科研究与创新方面的综合效应更是零散的吸引人才的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第二,一流大学的建立过程同时也就是一流科研和生产基地的形成过程。它定能把我国的科研水平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这对我国经济在21世纪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将起重大作用。

  第三,全新大学从学校管理、学科设置、到融资筹资、激励机制都会起着很好的示范效应。它必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事实证明,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并采用新的机制,在较短的时间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是完全可能的。香港科技大学就是一个范例。它从1986年开始筹建,1991年开始招生,并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在学术水平上超过了有90年历史的香港大学和30年历史的香港中文大学。9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筹办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他们的经验还证明:建立一所全新的大学,比改造、创新一个旧的大学可能见效更快。这是因为,一所全新的大学可以免去许多旧体制下的束缚与包袱、以及各方面的不必要的干预。

  为此,我们建议:

  1、 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在我国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全新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专项研究;

  2、 由国家高级领导人出面邀请国际上著名的华人教育家来筹办这所大学。动员华人中间的知名人士参与融资、筹资。比如李嘉诚、郭鹤年和邵逸夫等人士; 3、 鼓励公众舆论进行广泛的讨论,动员更多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国内的民营企业家,以及任何愿意参与融资、筹资的人士贡献力量和分享荣誉.

                   原刊于《21世界经济报道》2001.7.2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