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滚动新闻 > 2005年两会与中国经济 > 正文
 

大商所总经理:中国因素不能成为中国损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 10:26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李文科

  2004年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演绎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行情,而2005年的大宗商品市场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因素”似乎被国内外一致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原因。

  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总经理朱玉辰3月11日透露,在
今年的两会上,他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发挥‘中国因素’作用,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建议”的人大议案,希望能改变“中国因素=中国损失”的状态,实现“中国因素=中国优势”的转变。

  中国因素=中国损失?

  2004年,中国需求成为影响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样是这一年,中国基础性商品国际贸易承担了巨大涨价风险。

  这一年,中国基础性商品贸易量持续增长,部分商品采购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0%-35%,其中铜进口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20.6%,大豆进口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31.2%。同期,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石油、铜的价格波幅分别为73%和39%,大豆、玉米和棉花的价格波幅分别为112%、76%和70%,主要品种价格均创出近10年甚至20年来新高。

  企业和行业面临的国际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甚至有的行业因此面临“灭顶之灾”,特别是2004年,中国石油、铜、大豆、棉花等多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都曾承担巨额损失。中国买家(China-buyer)一再成为国际资本狩猎的对象。

  不仅如此,中国还被认为是拉动全球商品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能不能发挥中国作为基础性商品大消费国和贸易国的优势,把“中国因素”转变为“中国优势”?

  中国因素=中国优势

  这应该是可行的。朱玉辰在议案中提出,“调控体制不顺和企业风险回避手段缺乏是中国承担涨价风险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商品采买体制的不完善。

  朱玉辰因此提出,要发挥“中国因素”作用规避国际贸易风险,也是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实现大宗商品贸易安全的最大风险不是供给不足,而是价格风险管理手段的缺乏,国际商品话语权的弱小。”

  因此,政府要调整中国国际商品采买体制,不能通过集中采购来提前给市场一个“狼来了”的预期,而要调整市场调控的理念,坚持“市场调控要顺势而为,注重长远,增强调控前瞻性”。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增强避险的观念,将风险管理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发挥“中国因素”的优势,朱玉辰特别强调,中国必须加快发展中国自己的期货市场,以争夺国际商品定价权,变客场为主场,以此减少企业参与国际商品采购的操作风险,降低政府监管成本,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因素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