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信用缺失比治理结构更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 10:21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钮键军 铁道大厦,是此次政协会议中经济界人士下榻的地方。在这里,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事过金融行业的委员大都将胸卡掩盖起来。目的只有一个:避免媒体就金融改革问题对他们进行采访。“这个问题太敏感,我们不便回答”。在铁道大厦“蹲点”的记者经常得到这样的答复。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兼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是为数不多的肯谈及金融改革的政协委员。日前他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指出:“完善社会信用环境与规范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同等重要,但前者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秦晓则认为,目前无论是官员还是专家,都把目前银行业的苦难集中在内部管理上,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通过注资、上市以及改善与之配套的内部治理结构就可以挽救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趋势很令人担忧”。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也正在为上市而进行积极重组。中央政府将对这两家注资的消息也不断见诸报端。但秦晓认为,目前的情况证明,注资的效果并不理想。“李鹏时代2700亿元,朱镕基时代1400亿元,但目前4大国有银行的呆坏账还是令人不满”。 即使是招商银行这种早已实现股份化的银行,同样也有呆坏账的出现。“我们已经很注意风险控制了,但中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出现呆坏账是一种必然。因为目前的中国,信用缺失使得银行面临风险是给定的,这不是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变就可以解决”。秦晓说。 因此,秦晓希望,主管机关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要充分注意到外部信用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的改善同等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