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地方GDP总和超全国已经非新鲜事了。在中国,以GDP为代表的统计数据除了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外,还是官员政绩考核的依据,所以它不可避免的被推高……统计数据承载得太多。只有把政绩考核的属性剥离,数据才可能回到它原本的样子。[全文][评论][最新报道]>>查看更多财经视点

小调查

扩张冲动:如何给央企套上笼头

缰绳:国资委要求央企严控非主业投资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做好主业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对央企的基本要求,央企要严格按照国资委要求,做大做强主业,严控非主业投资。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表述意味着央企要加快剥离非主营业务,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意味着新的投资机会。李荣融指出,国资委与央企的关系就像股东和总经理,国资委给央企确定经营目标,并明确央企的主业,国企要照国资委确定的目标和主业去经营。 [全文]

聚焦:酒店业接收央企千亿资金 产权模糊成重组绊脚石

“对于我们这些地方企业来说,划转和协议转让肯定轮不上,那都是央企之间的事情。”首旅集团副总裁高飞1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只能通过市场转让方式参与其中。”即使在此次改制中坐拥地利,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但是“也未必会参与其中”,因为“集团酒店板块本身就存在着内部品牌之间同区域过度竞争问题”。国内某经济型酒店一位高层也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表达了对这次分离重组央企宾馆酒店业的兴趣,在他看来:“这其中不乏非常好的资产,只是担心通过划拨或是协议转让之后,剩下来的都是鸡肋了。” [全文]

嚼头:央企高管薪酬首次与经济增加值挂钩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这次的考核办法将督促央企在最能创造经济增加值的地方进行更高效的投入。而此前央企忽视效率、盲目追求投资规模、收益并不很高,也并没有一个客观度量央企效率的标准。”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意味着国资委对央企考核重心从重利润过渡到重价值。长期以来,一些央企忽视资本成本,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有望改变。“在薪酬机制方面,考核办法也向奖惩对等的约束机制方向迈出了一步,”左小蕾说,“以前的机制有奖无惩,薪酬没有合理的参照,用经济增加值考核的办法可以比较有效地约束他们。”“但即使采用经济增加值考核,还是有很多成本没有被剔除。如政府对国企的隐性补贴,政府无偿划拨给央企的土地等。” [全文]

  夏业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步步紧逼,部分行业在政府强力干预和偏袒性保护下,已经成为坐收渔利的垄断暴利行业,它们普遍缺乏竞争力,内部管理和监督乏力,频频出现管理与监督漏洞。为贪污腐败、挥霍浪费和决策失误提供了肆意泛滥的空间。 [全文]

分离主业:如何兼顾效益和社会责任

央企地王背后:改革不到位

表面看,央企争当地王是因为它们实力雄厚。但真正的原因在于代理链过长,作为央企所有人的全民难以有效监督和约束管理层行为,管理层难免有冲动拿全民钱玩。由于央企管理层的准官员化,其报酬和职业晋升与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很直接,这导致他们对成本的钝感力,备受指责的平均薪酬偏高即源于此。 [全文]

拆解央企金融衍生品僵局:集体违规为哪般

他在调研中接触到一家已上市的制造业央企,该央企的成本以人民币计,大部分收益来自海外市场以美元计。“这个央企明明有外汇需求,但企业决策层不考虑进行外汇产品的投资对冲汇率风险,一方面不信任境外投行,另一方面又认为国内银行提供的对冲工具费用较高。”他说。 [全文]

央企分离酒店业:助力主业做强

主业非酒店业的央企则显得态度复杂。一位制造业央企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整体上市,企业所属酒店已是上市公司资产,尚不知国资委的新规会否涉及此类资产。一位资源类央企人士则表示,辛苦经营的酒店有如企业“养大的孩子”,经营好的舍不得,经营差的即使转让也未必有人接手。 [全文]

  只有当央企有勇气甩开政府的拐杖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与全球顶级企业一较高下时,才算真正的强大了。但这种飞跃绝不会自动从天而降,央企和其他国字号企业必须先与国内民营企业在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下学会竞争合作。[全文]

专题制作:何邪
邮件:点击发送

尴尬境地:如何解决行政和市场双重激励

张曙光:国企利润不抵租金

张曙光说,国有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要素,而从来不为这些资源要素支付租金,现在国企利润每年9000多亿,而偿付的租金每年就需要1.4万亿元,国企的全部利润用来支付资源要素的租金都还远远不够。而国企9000多亿的利润又是怎么分配的?“国企除了按照规定,上缴10%或5%的利润到财政或国资委,剩余的绝大部分都留在了国企手中。这些利润由国企领导人自行开支,完全没有用来惠民,也缺少监督。”[全文]

国企破产究竟是谁在埋单

既然是破产,显然不会是一段愉快的历程,更不可能没有代价。无论是破产企业的债务处理,还是破产企业员工的安置与赔偿,无疑都是棘手难题,更需要偿付不菲的成本。按照财政部的说法,16年来国家为破产企业买单核销近4000亿元。“核销”二字的确是说来简单,但近4000亿元的债务,显然不可能如此轻松地一笔勾销。至于破产国企的债务由国有大行“买单”,恐怕也并不准确。[全文]

央企天价薪酬改革难点

李荣融表示,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资产已接近18万亿,其中80%资产都在上市公司。但在公众公司股权分散的格局下,高管可能利用上市公司的薪酬制度获得高额薪酬。另有专家认为,如要建立有效的分红机制,要将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的利润及分红挂钩,高管薪酬的增长不得超过上市公司利润的增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