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企地王背后是改革不到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2日 01:32  第一财经日报

  刘胜军

  2009年下半年以来,央企地王成了最受关注的新闻焦点,以至于国资委不得不明令央企不能当地王。但这样的命令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太大效力,更多地类似于“道义劝告”。不出所料,中海地产于2010年1月26日斥资59.7亿成为北京新年新地王。据统计,136家央企中,逾七成企业涉足房地产业。其中以地产为主业的有16家,如保利、远洋、华润等,辅业包含房地产的则达80多家。

  另据报道,几家最大的中资银行已经开始暂停发放新贷款,原因是1月份贷款增速大超监管部门预期。与中资银行贷款激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银行的谨慎。以上海市为例,2009年全市新增人民币贷款4813.9亿元,其中中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4974.8亿元,也就是说外资银行反倒出现了贷款收缩。

  以上两则看似不大相关的新闻,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隐忧:央企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从表面上看,央企争当地王是因为它们实力雄厚。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由于代理链过长,作为央企最终所有人的全民难以有效监督和约束央企管理层行为,管理层难免有冲动拿着全民的钱去玩。由于央企管理层的“准官员化”,其报酬和职业晋升与经营业绩相关性并不是很直接,这导致他们对成本的“钝感力”,备受公众指责的央企平均薪酬偏高即源于此。根据公司治理理论中的“自由流量假说”,由于分红会导致管理层可支配资源的下降,管理层总是期望把净利润用于再投资而不是分红。由于垄断优势积累了丰厚的利润,加上管理层把利润赶快用出去的冲动,央企屡成地王就不足为奇了。

  中资银行信贷的飙进让我们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不良资产问题。在当时银行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不分的情况下,银行管理层有时迫于政治压力发放贷款,有时则为“寻租”而违规发放贷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可以把所有坏账问题都赖在政府身上,最终导致了高达30%左右的不良资产率。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却未料全年新增银行贷款几近10万亿的天量,情急之下“限贷令”这样的行政性措施再现江湖,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挫折。银行之所以释出天量贷款,显然是绑架了经济刺激计划。有了政治的令箭,被压抑已久的为“寻租型”放贷的魔鬼也难免会趁火打劫。中外资银行迥然不同的反应,也正折射出了中资银行治理结构的不健全。

  体制的问题需要寻求体制层面的解决之道,靠临时性的行政规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最终会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

  目前央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期。前期的国企改革是在压力下推动的,大面积的亏损、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使得国企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如今,央企利润丰厚、高枕无忧,改革动力自然丧失。

  更深层次的央企改革需要观念上的大胆突破。首先,在央企管理层的考核和任免上,组织部门和国资委要敢于放权给董事会,让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真正运转起来,而这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其次,国企应继续战略性收缩,退出竞争性领域。央企做大做强,从局部看是全民资产的提升,但从全局看却可能损害竞争效率,甚至导致垄断和全社会的福利净损失。再次,我们要从大政府转向大社会,从央企强势转向“藏富于民”,只有老百姓收入提高了,经济增长才能真正进入居民消费需求引领的时代。就此而言,政府应减持国有股份并将所得投资于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逐步消除挡住居民消费的三大负担。

  希望央企地王和银行信贷失控能成为下一轮央企改革的推动力。(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