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我们需要国营 还是需要“还产于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17:08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提要:近期的“郎顾之争”演变成了国营民营之争。自由发言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对问题的看法大家可以不同。案例研究与学术研究到底有什么不同?国有持股是否世界普遍现象?民企是否不如国企?对于这次争论中的这些关键问题,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从宏观的视野、以充分的数据进行了理性分析。他认为“国退民进”才能让中国的企业培养出最强的国际竞争力。 文 陈志武 本来以为“国营”还是“民营”的问题早已达成共识,没想到这个问题最近又成热点。我历来主张言论自由是社会良序的基础。大家有不同意见、甚至是非常情绪化表达的意见,应是很健康的一件事。我和郎咸平已交往好几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意见总要一致,也不妨碍在某些问题上有极其不同的观点。因此,对这次辩论中的一些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即使不赞成这些观点,至少可以参考一下。 首先,关于“国退民进”中是否存在国资流失的问题,我想在目前缺乏监督、缺乏实质性制约的体系下不发生问题那反而怪了,要不然我们所熟悉的腐败现象怎么会这么多,连大学和中小学、医院、福利机构、银行、法院、执法机构等都时常发生腐败,你说“国退民进”中有这样那样的事奇怪吗?“国退民进”是腐败的“因”,还是更系统性腐败的“果”?按照常理,腐败越严重的社会里,最可靠的解决腐败的办法就越应该是让“物归原主”,也就是“还产于民”,让每个人管自己的财产最安全,使腐败没有物质基础。但,“国退民进”过程不是会出现腐败吗?当然,如果因为这一点而保留国有企业,那只会继续为腐败提供最大且长久的财产基础,所以国家不退的道德风险会更大。我一直认为像捷克那样人均分同样一份国资是最公平的民营化程序(其实俄罗斯不是这样做的,许多人对此有误解),而且这也跟国有企业产权的最初定义最一致,但许多人误认为这种方式是导致俄罗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俄罗斯并没完全按“人均一份”去做。实际上,从民营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角度讲,“人均一份”即简单又远比“黑箱操作”的腐败空间小得多。 我们这里主要想谈的不是民营化方式的选择问题,而是要不要“国退民进”的问题,还有就是产权到底有无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