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院不打烊:异步审理跨越时空 AI法官助理主持庭审

2019-12-06 11:29:41 作者:王茜 收藏本文
A- A+

  新浪法问 王茜

  “我们是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的干警介绍道。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杭州互联网法院举行了以“宪法e路行”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全方位展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是如何改造和颠覆传统的法院审判流程。

  “异步审理”是外界最为关注的司法创新之一。这一模式是由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先提出并运用,被称为“前所未有地突破了时空界限,实现庭审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介绍道,互联网法院开启了“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的先河,但在推进在线审理模式过程中,也面临不少痛点。比如,当事人在国外存在时差,开庭时间需要多方协调;诉讼标的较小,一方当事人不愿请律师,诉权无法充分保障;由于诉讼能力存在差距,部分当事人无法克服庭审紧张情绪,等等。

  基于此,杭州互联网法院于2018年4月2日上线“异步审理”模式,针对涉网案件当事人分布时域全球化、生活节奏碎片化等特征,将涉网案件各审判环节“化整为零”,法官与原告、被告等诉讼参与人可在规定期限内按照各自选择的时间登录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以非同步方式完成诉讼。

互联网法院大数据 图片来源:新浪法问互联网法院大数据 图片来源:新浪法问

  互联网法院可以24小时不间断接受申请立案,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的应用下,每个环节都“有迹可循”。例如,每天几点是申请立案高峰?杭州互联网法院近两年的数据统计得出:每日16:00-18:00是最高峰值,次高峰则是每日深夜0:00-2:00。

  线上庭审如今已经是司空见惯:当事人不必前往法院,法官通过视频进行远程开庭,在线与各方当事人、代理律师进行实时对话,主持法庭调查,当事人坐在家里就可以开庭,节省了往返路费和舟车劳顿。但杭州互联网法院展示了一种“黑科技”——5G VR眼镜:带上这副眼镜,当事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法庭现场,而非只是简单的对着电脑屏幕。

5G VR眼镜 图片来源:最高人民法院5G VR眼镜 图片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此外,杭州互联网法院还首创电子送达平台,构建新型电子送达体系。除了发送短信、电子邮件外,平台还配置了智能语音助手,可以模拟法官给当事人拨打电话,告知立案、开庭时间、庭前测试等程序性内容,并进行正常交流。

  在本次公众开放日,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突破,AI法官助理再度现身。法院播放的视频显示,一起著作权侵权案件庭前会议的当事人在不同地点接入,并接受AI法官助理询问。

图片左侧为AI法官助理图片来源:新浪法问图片左侧为AI法官助理图片来源:新浪法问

  据了解,AI法官助理根据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形象设计,兼具自主主持庭审和分析判断功能,在今年4月正式“上岗”。 AI法官助理不仅能“看懂”起诉状,“听懂”庭审中各方发言,理顺庭审笔录,还能自主分析、实时概括案件争议焦点,智能预测裁判结果、计算裁判数额等,并主动向法官报告。

  此外,它还会自动推进审查立案、分案排期、生成与送达文书、协助法官主持并记录庭审、电子归档等,并及时自我学习迭代。在AI法官助理的辅助下,案件当庭宣判或成为常态。

  AI法官助理的原型法官在现场解说:“法官只需在后台掌握庭审进程,当发生突发情况时,可通过语音控制系统人工接管庭审,实现了一名法官在同一时间掌控多个庭审的新突破。”

  有与会者不禁感叹,“这真的是法院吗?明明是一家酷炫的高科技公司!”

  我国目前有三家互联网法院,除了杭州,还有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法院作为集中管辖互联网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主要实行“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的新型审理机制,集中管辖所在市辖区内的网络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网络侵权纠纷、网络著作权纠纷等十一类互联网案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今年12月4日发布的《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截至2019年10月31日,三家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18764件,审结88401件,在线立案申请率为96.8%,全流程在线审结80819件,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

  不过,前沿科技带来的便捷性并不是互联网法院的“专利”。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法治”的推进,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打官司就像网购一样方便。

线上庭审 图片来源:新浪法问线上庭审 图片来源:新浪法问

  《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显示,经过6年的探索实践,互联网司法对于强化便民机制、提升审判效率、保障审判质量、破解执行难题、服务保障大局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在司法工作中得到深度应用。白皮书显示,在区块链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已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完成超过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存储、防篡改的特点,有效保障证据的真实性,极大减轻法官认定证据的难度。

  在大数据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建设了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可以实时汇集全国3507个法院的审判执行、人事政务、研究信息等数据,2019年10月31日,已汇集全国法院1.925亿案件数据,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

  在人工智能领域,各地法院积极开发了各类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不同程度实现案件繁简甄别分流、案件智能画像、庭审自动巡查、法条及类案精准推送、自动生成文书、文书瑕疵自动纠错、裁判风险偏离度预警等功能,成为法官办案和群众诉讼的有力辅助。

  法院带给外界的传统印象曾经是威严有余但过于冰冷,以互联网法院为代表的司法与科技的融合变革,不仅正在粉碎了这一古板形象,更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欢迎关注《法问》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专业律师团为您解读财经大事件。读者爆料、法律咨询、律所投稿和意见反馈欢迎发送至fawen@staff.sina.com.cn,期待与您交流。

欢迎关注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司法 异步审理

推荐阅读

王茜

作者简介:

王茜

新浪财经主笔

一周热文

联系我们

  • 新浪法问
  • 联系人:陈永乐
  • 电话:156-5262-0656
  • 邮箱:点击发送邮件
  • 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法问公众号
新浪法问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