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经济学人--李孟刚 > 正文
 

李孟刚:中国外资发展悖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09:42 新浪财经

  

李孟刚:中国外资发展悖论

新浪专栏作者李孟刚。(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李孟刚,新浪专栏作者,经济学博士,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的开先河者。拥有4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4项国内空白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部2003年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应邀为多家核心期刊撰稿,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和诠释了中国的经济问题。

  2月20日-2月24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李孟刚。----编者按

               中国外资发展悖论     2月20日  星期一

  文/李孟刚

  25年来,中国利用外资的骄人成果和靓丽业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也托起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至2004年底,中国的外资存量已达5621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一方面,外资的进入的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诸如公平竞争失衡、核心技术缺失、隐性成本加大、对外资依存度提高以及潜在垄断效应显现等。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并对其未来发展形成了潜在的阻碍。

  悖论一:内外双轨税制 竞争有失公平

  中国一直实行双轨税制,内资企业的税负一般在22%至24%之间,而外资企业的税负只有10%到13%,因此,外资在中国实际上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在吸引外资的初期,考虑到外资进入新环境所面临的风险,通过实行最醒目、最直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的确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在的中国最能吸引外资的早已不是简单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是投资环境的优化,包括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国内庞大的市场潜力以及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此时,仍实行这种内外有别、外轻内重的税收政策,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使得中国企业即使不出国门也会面临不公平的“国际竞争”,长此以往,必将严重阻碍内资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因此,应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尽快统一税率、税基和执行力度,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税收体系和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

  悖论二:外资利润流走 留下生态失衡

  近年来,发达国家从保护本国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出发,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或跨国公司经营等途径,将造纸、建材、制药、纺织、化工等污染严重的行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不顾一切地吸引外资,降低准入门槛,甚至不惜牺牲当地居民的长远利益,对那些污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项目也大开方便之门。项目产生的利润流向发达国家,而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却长久的留了下来。比如,印尼金光集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在中国南方大规模投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就造成了大片树林被毁、土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政府的这种短视行为,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极为有害的。

  为了子孙后代,保护生态环境不能有半点含糊;面对外来污染的侵袭,一定要筑起多层“防火墙”。政府招商引资不能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更要高度警惕外资带来的生态环境威胁,要充分考虑本地环境的接纳能力,对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应严格把关,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保政策,明确引资环节的环境条款,提高环境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悖论三:市场换技术 核心技术缺失

  25年来随着FDI的迅速膨胀,中国让出庞大市场空间的同时也患上了核心技术缺乏症,这与我们“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初衷是存在相当距离的。造成核心技术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跨国公司对技术的封堵战略;其次是中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热情和能力的匮乏。重新考量“市场换技术”的说法,我们必须承认,至少到目前为止,FDI的大量引进并没有带来中国科技创新质的飞跃。

  外资控制核心技术的封堵战略 技术控制尤其是核心技术的控制是在华外资企业制胜的秘密武器。首先,许多外资企业并不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甚至根本不开展研发活动;其次,在华外资企业研发机构通过加强控股化或独资化运作,很大程度上封堵了外资企业在华技术扩散的渠道,减少了先进技术的溢出;第三,跨国公司通过实施详细具体的“研发分工”战略,人为设定在华研发机构在公司整体“研发链”上的位置,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大都放在其母国进行,只将辅助性的技术研发放在中国,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控制。除此之外,跨国公司还利用专利权、技术标准以及技术的逆向扩散实现对华技术控制。

  中国企业过低的技术投入 中国企业往往很容易满足于靠别国技术获得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也经常处于一种依赖技术引进的被动地位,不能认真消化和吸收受让技术,也更谈不上什么技术创新。曾有一位日本客人这样说,“中国人连偷技术的热情都没有!”。中国企业宁愿“引进、引进、再引进”,对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投入却相当吝啬,有的地方甚至陷入了“引进落伍、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循环。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都占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仅以山东为例,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28%,其他省份更是少之又少。从长远看,企业技术投入不足很可能会使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产业越是落后,技术投入越低;而技术投入越低,产业发展就越缓慢。

  外资科技的“挤出”效应FDI带来的大量科技,还对中国本地原有的科技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就是从产业和商业化角度来说,国外先进科技,对中国国内以现有技术生产的产品所带来的摧毁效应,其结果就是,要想跟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购买他们的技术。今后获取先进技术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不少国家和跨国公司都试图垄断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以此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空间。因此,中国企业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把引进、消化、创新的激情和能力培养起来,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悖论四:显性优惠与隐性成本并存

  中国招商引资,开出了优惠大餐,让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然而,中国经济所承受的成本还远不止于此。

  外资企业偷漏税款1千亿元2004年,中国国家税收高达2.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千亿以上,总收入和增收额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但是,据国家税务总局估计,外资企业利用各种手法偷漏的税款金额至少有1千亿元。尽管中国已对外资企业提供了包括所得税“免三减二”和费用扣除等诸多优惠政策,其偷税漏税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手法也是五花八门。许多外资企业一方面连年报称亏损,另一方面又不断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这种“假亏损”、“零利润”的手法,实际上是利用偷漏的税收使企业“长亏不倒”。此外,通过转移定价、关联交易等手段转移利润也是跨国公司的普遍做法。大量利润移往他国相应地减少了中国的税收,从而变相加大了中国引资的成本。

  土地低价招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不仅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导致了本地长期投资环境的恶化和区域间的恶性竞争。据2004年10月14日《外滩画报》报道,江苏省苏州市各个市县、乡镇为在招商引资上完成更多的指标,不惜在地价等方面的政策上血拼。一亩“七通一平”后的工业用地,土地成本至少在15万以上,但在苏州很多县市,外商花5万元就能拿到。在苏州,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要消耗掉4000亩以上的耕地。在18%的高增长速度下,苏州的耕地却在以每年近10万亩的速度消失。

  另一方面,土地价格的严重低估,放大了外资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资企业的投机行为。一些客商的所谓投资常常仅仅是为了拿到廉价的土地,因为那些不断升值的土地本身就是什么项目也比不上的“聚宝盆”。前些年苏北协议出让的土地最低每亩几百元,一般也就几千元,最高才5万元,而刚开始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土地拍卖,地价就涨到了每亩50万元。许多很小的项目动辄圈占成百上千亩地,有的地方圈占了一两年也没见到什么项目,让人疑心所谓投资只不过是把土地圈在那里待价而沽罢了。

  悖论五:外资依存度提高 产业控制力削弱

  资本对外依存度是FDI流入存量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它反映一国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是国家经济安全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资本对外依存度过高,则一旦外资撤离而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及时注入,或外资大量投入对相关产业形成垄断,都将危及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和发展。

  1995年至2000年仅五年时间,中国的资本对外依存度就由19.6%上升至32.3%。到2002年,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占到国内固定资产形成额的 10.5%,外资依存度达到36%,远远高于美国的12.9%、日本的1.5%、俄罗斯的6.1%和印度的5.1%。至2003年底,中国利用外资的存量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也首度突破了40%。

  日益提高的外资依存度,对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形成了一种潜在威胁。而从产业层面来看,外资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行业的控制和支配上。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许多领域都已形成垄断地位。在中国政府所认定的四个支柱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已在其中两个行业有出色的表现。在国家重点行业电子和通信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份额也早已超过了国内比例。

  悖论六:外商独资化的负效应

  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方式,正逐渐由合资、合作为主过渡到现在的独资和控股为主。2003年,中国新设立外商独资企业26943家,占三资企业总数的65.59%,利用外资金额占利用外资总量的62.39%。2004年1—11月,新设独资企业27746个,占外资企业总数的70%,利用外资金额占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也提升到70%。

  外商企业独资化趋势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利于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等利用外资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二,容易形成垄断,影响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这一点在外资方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容易形成垄断的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三,容易形成外资控制,影响中国经济的控制力;第四,外商独资后重新整合人员,会增加中国国内的就业压力。

  由于中国的梯度开放政策,FDI过度集聚东部地区,造成了外商投资地区分布的极度不平衡,这会进一步拉大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加剧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外商投资产业过于集中,又造成了产业结构的失衡。第二产业是外商投资的主要产业,截至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63.32%投向了工业领域,特别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领域,而投向科学研究与服务的比重很小。长此下去,中国有可能会被锁定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底端,不利于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外资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货币供给数量,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际直接投资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服务于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因此,中长期内,在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外资质量,应是中国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200,000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