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十年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 17:55 《法人》

  ◎文/本刊记者 柯浪

  十年前的那场金融风暴把笙歌一片的东南亚带向了一个万户萧疏的时代。今天当这个仍然带着伤痕的巨人坚强地站起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懂得并且渐渐学会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金融产业和日益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金融安全——不只是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强盛,离开了强有力的金融体系的支撑,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固若金汤的产业帝国,其足下也不过是一片暗流涌动的沙丘。

  公元2007年的初春,不论以何种姿态,回望1997年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都显得意味深长。10年前,危机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其波及之广、速度之快、破坏之深,令全球为之震惊。

  这场给亚洲甚至整个世界带来深刻创伤的危机,再一次表明:国家安全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国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的关键在于金融安全。

  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它们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权市场、

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到衍生品市场,大约经历了200年的历程。每种市场、每种机制和制度工具,都是千万人在经济实践中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协议采取的,并通过千万人的实践才逐步形成共同的制度、机制和工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运行、监管的制度与规则。

  但东亚发展中国家在短短20—30年间,不可能完成发达国家两百多年所完成的事,也不可能通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让各类市场形式、机制、制度工具依序发育、成熟,而是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同时出台。当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尚未完成时就已开始证券化,证券制度还未发育成熟甚至有关运行规则还未确定时又出台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这一切导致各种市场、机制、制度工具不能不带有不同程度的夹生性。正是由于这些制度性弱点,构成了“赶超型”经济所固有的先天性不足。

  日渐融入全球化的中国金融市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建设,中国在金融领域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成就,这其中就包括银行、股市、期货和衍生品在内的金融工具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等原因,金融市场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潜伏着诸种危机,

中航油、国储铜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何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在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与十年前相比,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WTO之后,中国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而这个过程,必定是充满危险的。

    相关报道:

  金融安全:虚拟城池的现实危机

  风险重围中的银行业

  后股权分置时代:股市安全新命题

  货币政策中的政治智慧

  金融衍生市场:危险的双刃剑

  亚洲金融危机三大遗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