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谁在暗算中国大豆(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06:41 中国青年报

  “看准了中国粮食安全的软肋就在大豆上,趁你有灾情,又减产,用期货杠杆把价格拉上去,冲击你的国内物价,制造宏观经济难题,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这其实是一场“新型的国际战略性商战”,夏友富称,虽然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物价,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看懂他们(国际投机者)想怎么玩儿你?”

  中国大豆之殇

  作为最古老的大豆原产地国家之一,1995年前,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到2006年,我国大豆净进口2800万吨,是国内产量的1.77倍,进口依存度高达64%。2007年中国净进口更是超过3000万吨。

  本来是优质大豆代表的中国大豆,在我国开放大豆市场后,突然遭到诸多贬抑。含油量低,水分高,杂质含量高,甚至有人夸张说,“中国大豆一半都是沙子”。各种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研究报告,急着给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盖上“劣质”的标签。同时,以转基因品种为主的进口大豆,则洪水般涌进中国市场。

  可是,夏友富称,“转基因产品的优和劣,尤其是对人体和环境的长期影响,本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没有定论。”

  本土大豆产业也随之“沦陷”。

  许多业内人士还对2004年中国大豆企业赴美采购大豆的惨痛教训记忆犹新。当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获知“中国大豆采购团”来了,大豆期货价格剧烈攀升,达到每吨4300元人民币。而当中国企业“满载而归”,不到一个月,豆价大跌50%!

  那一役,大多数中国本土大豆压榨企业陷入巨额亏损。他们知道被“暗算”了,但没有证据。随后,跨国粮商“雪中送炭”,展开大规模并购,本土榨油企业全面溃败。数据显示,至今中国70%油脂加工厂是外资或合资企业,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

  “这都快成国际笑话了,没有定价权,人家在期货市场上只用一两个回合,就让你的企业全完蛋!”夏友富教授反问,“这种悲剧是否还会重演?”

  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是那次“采购危机”中少数幸存的本土榨油企业之一。总经理田仁礼近年来四处呼吁,“中国大豆产业被外资控制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可他却被有些学者称为“疯子”、“狭隘的小农意识”。

  这位“一度说起大豆产业就控制不住情绪”的企业家,用一句类似民谚的玩笑描述今天大豆的“天价”:豆子比牛奶贵,豆渣儿比大米贵,猪吃的比人吃的贵。

  针对最近期货市场的豆价大起大落,田仁礼对记者说:“这不是明摆着嘛,国际大庄家拉高出货了,人家又狠狠“黑”了一把,而有人又被涮了一道!”

  似乎没有任何迹象能看出中国本土大豆产业有“反抗”能力。跨国粮商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仓储系统;期货市场的定价权被跨国资本牢牢掌控;国内市场全面开放,本土企业的“根据地”蚕食殆尽,整个大豆产业加工链条甚至销售链条也逐渐掌握在外资手中……这就是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的竞争局面,他们要从对手那里买原料,经常被愚弄,不能讨价还价;最后,他们还要拜托对手去帮自己销售,同样不能讨价还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