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规范药品市场会带来更多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7日 18:1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沈玮

  “我们希望中国监管部门能够加快药品临床研究的审批。我们很快就要对我们在中国的生产能力有一个相当大的扩展。”4月4日,惠氏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斯纳(Robert Essner)对本报记者说。

  过去的一年是制药行业的历史性低谷期。在全行业利润下滑的同时,药监风暴爆发,使药品审批体系内的种种体制性痼疾被揭露,医疗和药监改革政策的不明朗令制药商们陷入迷惘和困顿之中。而正在这时,印度宣布把批准药企临床研究方案的时间缩短至14天,与中国争夺跨国药企的技术研发资源。

  在这多事之秋,以惠氏为代表的在华跨国药商将如何抉择?他们在亚洲的投资布局会发生新的变化吗?

  围绕这些问题,来华的艾斯纳和惠氏中国及香港地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吴晓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望加快临床实验审批

  《21世纪》:眼下很多跨国药企的临床研究都在向亚洲倾斜,在这一点上,印度和中国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印度在2006年12月发布新法规,规定在指定的一些国家批准的临床研究方案在印度只需要14天即可批准,而在中国,可能需要250天甚至更多。这是否会影响惠氏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的决定?

  艾斯纳:你知道我去年来访中国的时候,出席了和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建立早期临床研发中心的签字仪式,在此之后,我们又和北京肿瘤医院和301医院建立了这样的临床中心。上海是我们目前协调整个亚太地区临床研究的一个中心。

  当然,如果中国政府能够把这方面的审批进程加快,能够和其他国家一样,那么不仅有助于中国成为一个药物研发的中心地区,同时对中国的患者也是有好处的。我们知道中国政府负责这方面的监管部门也了解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加快这方面的审批。

  实际上我们跟这些主管部门的官员在不同的场合都谈到这个话题,他们现在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积极考虑如何解决。他们现在比较关注的就是临床实验当中病人安全的问题,这是确实应该考虑的,但是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找到办法,加快审批的过程,同时又能够确保病人的安全。

  《21世纪》:2006年中国的制药行业遭遇了历史性的低谷,企业利润增长都受到影响,现在中国正在酝酿新一轮的医疗体制和药品监管体制的改革,这对惠氏中国未来的盈利是否会产生影响?

  吴晓滨:(我相信中国)市场规范了以后,那些患者急需的药物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比如去年我们在华业务增加最快就是怡诺思,这是一个抗抑郁药。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抗生素——特治星,这个药在全球静脉注射的抗生素中是第一位的。这两个药目前在惠氏中国的药品业务里面都是销量最大的。所以我们去年整个西药部的业务增长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增长幅度接近60%。

  中国仍是优先考虑的国家

  《21世纪》:可是我们注意到,惠氏在全球市场主要是药品为主,营养品为辅。但在中国市场却相反,在中国消费者眼中,惠氏(中国)更像是一家奶粉公司,这是否说明一些什么问题?

  艾斯纳:我们目前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营养品业务发展得比药品快,这主要是一个进入时机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了,我们打算从明年初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出几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新药,所以你会看到一两年之后,惠氏药品在华业务会有很大的变化。

  吴晓滨:是的。等接下来我们引入的这几个新药在中国上市,将会重塑惠氏在华的药品业务。这几种药,一个是用于5岁以下儿童用以预防肺炎链球菌所引发疾病的疫苗沛儿(Prevena),已经做完了临床实验了,正在注册阶段。另一个是Enbrel,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现在还在临床阶段,很快也将引入到中国市场。这些药在惠氏中国的销售额预期会非常大,有几个亿,甚至十个亿都有可能。

  《21世纪》:惠氏已经在中国投资20多年了,你们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满意吗?如果再选择投资地点的话,你们会选择哪里?之前有消息说,惠氏计划投资2亿美元在东南亚建设一个奶粉生产基地,不知道这个计划进行得怎样?

  艾斯纳:是的,我们是有这个计划,不过中国也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国家之一。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也在考虑扩大我们在华的生产规模。现在我只能告诉你,我们考虑很快要对我们在中国的生产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扩展,相当大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