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电力工程公司另觅出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 20:2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施春华 上海报道

  曾经被认为是电力行业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电力脱硫,其地位正在被电力脱硝所取代。脱硝将成为今后2~3年内行业内新的利润增长点。

  “2年前脱硫企业的利润率甚至达到50%以上,可现在只有10%不到,因此一些工程公司
开始转做脱硝,现在这方面的行业进入者还不多。”浙大网新科技有限公司一位姓杨的工程师这样告诉记者。

  转战脱硝

  杨所说的正是这些年电力脱硫工程公司集体面临的困境。2004年年初,国内脱硫企业只有3~7家,到了年底,就发展到70~80家。尽管电力脱硫在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电厂烟气脱硫是国家“十五”规划的重点环保项目,国家新环保政策里明确规定要求新建火电厂必须同时安装脱硫设施,同时专家预计,到2010年,我国至少有44万MW的火电装机容量需安装烟气脱硫装置,总投资规模接近900亿元——但既定的市场和蜂拥而至的进入者总会让业内领先者感到不安。

  因此2005年10月,在脱硫行业已经具有一定地位的浙大网新公司开始将部分资源投向了脱硝,但是却首战失利,在竞标国华宁海电厂四号机组的脱硝项目中败给了同样地处杭州的

浙江大学
能源
科技有限公司。

  和上述两家公司一样,2005年下半年,一些电力脱硫公司开始着手转型,或是产生了转型的想法,目前已经有十家左右的公司进入了脱硝工程领域。“脱硝的业务合作模式和脱硫差不多,所以转型还是比较简单的。”浙江大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翁总工程师说。

  “这个行业说起来进入壁垒并不高,和电厂的关系很重要。”浙大能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人士说。

  市场潜力

  在行业发展初期,脱硝公司要维持40%~50%的利润率不在话下。

  尽管国家环保总局还没有将火电厂安装烟气脱硝装置列入强制性的要求规定,一些电厂已经开始将脱硝成本计入公司的预算成本。

  在今年1月份刚刚获得

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上海外高桥电厂三期工程的84.6亿元静态总投资当中,就包含了脱硝费用2亿元。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西周镇的大唐乌沙山发电厂一期四台60万千瓦机组也将在2007年完全建成投产,相关资料表明,该电厂机组也加装或预留了锅炉烟气脱硝装置。

  “脱硝在我国还属于新型环保技术,目前并没有强制性要求火电厂必须安装脱硝装置,但现在火电厂容量达到200万千瓦机组一般都会考虑上脱硝项目,国家环保总局虽然暂时还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迟早会有的。”浙大能源的翁工程师这么说。

  购买核心技术

  浙大能源是国内最早进入脱硝行业的企业之一,与其他脱硝公司不同的是,浙大能源并没有脱硫的项目经验。这并不妨碍它获得电力脱硝的首个大单——国华宁海电厂四号机组脱硝工程是国内首家烟气脱硝示范工程,而这个工程就由浙大能源其外资合作方——日本日立公司联合总包的。

  目前存在的从事脱硝工程的公司大部分是从过去的脱硫公司业务衍变而来,也有一部分锅炉厂在做脱硝,与脱硫一样,脱硝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外方手里,这些外方诸如日本的日立,丹麦的Topsoe,AEE(奥地利能源),德国鲁奇等等。理论上来讲,国内企业要想进入这个行业,只要能够找到一家合作的外方就可以开张,而外方单独进入中国市场投资太大,成本太高,一般也会有找境内合作者合作。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的操作模式是,在第一次项目中,国内公司和合作外方联合投标,以外方为投标主体,在项目中标后,具体由国内工程公司负责实施,收取一定的实施费。以后的项目招标工作由国内公司单独进行,独立建设实施,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里,每个项目都需要向外方以高额的价格支付核心技术的购买费(如某种催化剂),这个核心技术的价格往往非常昂贵,占到设备造价的25%以上。

  ◎ 名词解释:

  电力脱硫、脱硝:

  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燃煤火电厂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体。为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规定新建火电厂必须配套安装脱硫设备,但由于脱硝在我国还属于新型环保技术,目前并没有强制性要求火电厂必须安装脱硝装置。但很多企业已经瞄准了电力脱硝市场的商机,开始纷纷涉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1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