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全球探矿 财政部将设海外勘探基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14:1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柯志雄 孙 雷

  北京报道

  最早特指欧洲人在中非、东非狩猎远征的“Safari”,在2003年下半年国际矿产勘查市场再度复苏后,成为国际矿产界最爱用来代替“海外勘查”的热门词汇。

  当狩猎远征的金戈铁马响彻全球时,作为全球最大资源买家之一的中国,却声息寥寥——尤其是固体矿。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年中钢集团与澳大利亚MidWest合资启动中国第一个参与可研、勘探和开发全过程的铁矿项目前,中国企业几乎没有单独在海外直接勘探开发固体矿的经历。

  但这个局面或将改变。

  催促出征的号角声来自

财政部。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外经司司长孔令龙向本报证实,财政部即将通过财政拨款成立海外勘探基金,用于支持中国相关企业的全球勘探。

  来自财政部的一位官员称,与这个基金相关的政策目前正在商议之中,明年可能推出。

  矿业运作有如生命过程

  “很不容易,很艰难”,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王弭力介绍说,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大方向下,过去陆续有一些企业到海外寻求资源,遭遇的困难很多,“有的把差的矿给你,有的国家相关领域内有很多‘灰色’问题。海外勘探这条路,很有必要尝试,但选择哪些国家很有讲究。”

  尽管取得很多突破,但即使在中国对外勘探投资最密集的领域——石油,中国投入的资金也仅有数十亿美元。而根据法国石油研究院上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石油勘探和生产行业的投资总额今年将达到1700亿美元,比去年增加约13%。

  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到中国的勘探却士气如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1~8月,在全国批准颁发的勘查许可证中,外商投资企业有118件,比去年同期增加48件,增幅超过一半。此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获得采矿许可证13件,外商投资企业获17件,超过去年全年的数字。

  勘探“进来热出去冷”的状况,也有内部因素。一位工矿企业负责人认为,人才、技术、国际化运作经验的缺乏,以及企业负责人希望“短平快”地做出成绩的期望,都是原因。

  在海外开发方式上,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中国企业获取海外资源上,有直接原材料采购、合资、合作开发、并购以及勘探开发几种途径。但在过去的几年中,最大的量来自采购,最受关注的是并购,而勘探开发却相对比较弱。

  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分会常务副会长刘益康告诉记者,实际上财政部资金支持中国企业海外勘探已经进行了3年,“现在规模可能更大了。”

  据接近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过去就有海外勘探项目曾经得到过财政资金支持,一般在勘探确定之后申请,主要以报销差旅费等形式进行,在几十万元人民币规模左右。

  刘益康认为,矿产勘查是高风险、长周期的行业,矿产勘查项目中只有1%~2%可以最终成长为矿山项目,大多数项目在预查、普查阶段就终止了,国家支持海外勘探很有价值。他认为,取得一定经验之后,政府可以进一步深入考虑具体在鼓励勘探方面应该起哪些作用,另外在做法上可以更多地融入国外一些常用方式。

  “矿业运作如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成长,从成熟到衰老、死亡,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刘益康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勘探开发,都要充分理解勘探开发是包括矿产勘查、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矿山建设、矿山生产和闭坑复垦在内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开发的目的。

  勘查基金模式选择

  其实,有多位人士已经提出过国家应支持中国企业海外勘探。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蒋承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应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建立国外矿产风险勘查基金,运作方式上可参照国外一般的做法,若风险勘查项目成功,则必须偿还基金;项目失败,可不必偿还。”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有必要实施全球资源战略的财税政策体系——这个看法意味着不仅是建立一个勘探基金,还要考虑给予财政税收支持。

  类似的做法在其他国家早有先例。

  来自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消息称,日本过去就有包括海外矿产资源勘察补助金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促进政策。其中,有色金属的海外矿产资源勘察补助金基本属于无偿性质,由经济产业省制定预算,从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约为6亿-7亿日元,为政府、企业和学术团体提供准确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及直接给予积极在海外进行矿产资源勘察开发的本国企业(包括其在外的子公司)以资金的支持,助其完成计划项目。

  另外,日本每年针对石油制定专门的“石油及

能源需求供给构造高度化对策特别会计”预算,支持政策主要有海外地质构造调查补助金制度、产油国石油开发情报调查补助金制度、海外石油资源勘探投资制度、开发投融资制度、开发资金贷款债务保证制度等。

  而拥有9年工矿企业海外工程承包与跨国运营经验的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副总经济师富察理盛认为,国内主导能源、资源项目的主要是些垄断性企业,“走出去”的经验、知识储备、动力上有一定程度的缺乏,所以,勘探基金的支持上不能只局限于能源矿产企业,国家也有必要推动能源、资源企业与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拓海外资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