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上演“吸储大战” 存款重负令员工窒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14:31 北京现代商报 | ||||||||||
银行上演“吸储大战”,使部分银行规模增长、业务扩张的同时,银行内部逐渐积聚的金融风险也令人担忧。 记者的一位朋友孙小姐在一家国有银行个人业务部任职,由于她的主要职责是车贷和VIP客户管理,每周她至少要从南城的亦庄跑上三趟北四环的亚运村车市,而在办公室的多数时间她都在接电话和递送各种文件中度过。近日银行下达了一项任务更是令她整日愁眉不
最令孙小姐苦恼的是,由于长期从事后台业务,她几乎没有任何与客户交往的经验和时间,而这一任务的突然降临,直接与她的绩效工资挂上了钩。这就意味着她的收入可能面临着大幅下降。 存款重负令员工窒息 据记者了解,与孙小姐同病相怜的银行员工不在少数。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每个季度和年度的中下旬,他们几乎不会在银行落脚,那时信贷部的电话也都不会有人接听。在银行吸储任务的重压之下,几乎没有人能在办公室中“稳坐泰山”。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京城各大银行的信贷人员都会有岗位相应的存、贷款任务,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今年上半年居民储蓄意愿的降低和居民储蓄存款增幅的持续回落,各家银行下达吸存任务的员工比例也越来越大,而原有的吸储担子也变得越来越重。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今年新招的员工分为市场和管理两个部分,而负责管理的员工吸储担子会轻一些,年吸储量为3000万元,而市场的工作人员年吸存任务量至少为6000万元。对于这家银行的员工来说,无论你是前台的柜员还是后台的领导,只要你是银行的正式员工,就必须扛起吸收存款的重担。 据了解,许多工作时间不长的员工因为难以承担银行存款的重负,有的选择跳槽到相对压力较轻的银行,有的则选择永远离开这个行业。但由于他们的劳动合同一签就是5年以上,因此他们选择离开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上万元的违约金。有些人在银行工作两年不仅工作两年没有赚到自己的工资,还要搭进一部分违约金。 两大动力推动银行吸存 那么,银行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如此疯狂的吸纳储蓄存款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银行的储蓄存款增速连续下降,上半年同比少增522亿元,7月同比少增456亿元,增幅由年初1月末的20.5%下降到了7月的14.5%。换言之,前7个月全国的储蓄存款同比少增近1000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呈现出了连续的存款同比少增状况,也直接导致了银行员工存款任务的增长。 针对银行制造储蓄存款的现状,中国未来经济研究所所长郭夏分析指出,银行疯狂吸储主要源于两大方面考虑。一方面由于宏观调控,央行银根紧缩,导致了上半年存款量增势放缓,这就直接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所以银行只能采取措施猛吸存款。另一方面就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银行为了迅速扩张,使自己的规模扩大,在“以存定贷”的压力下,他们只得大力吸纳存款,并且让每一个员工承担起这一重担。 据了解,并不是每一家银行都会给员工负上吸纳存款的重担,像工商银行等早期就从事专门储蓄业务的商业银行由于存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增加收费业务产品的开发,获得更多的中间收入已经成为他们发展的重点。从工行、中行等近期披露的数据,目前通过销售金融产品而获得的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在银行利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未来还会继续增长。而建行、中行由于存在着将要上市的压力,在需要突显盈利能力的特殊时段也会加大存款吸纳的压力。 非常手段谱写存款增长神话 而对于一些“适者生存”的员工来说,他们也会在工作中积累各种“经验”,想尽各种办法来让储蓄存款显示到银行的账面上,这样既保证了银行存款量的增长,也稳定了自己的收入。 一位“拉存有方”的银行负责人私下告诉记者,为了让足够的存款量留存在年中或年末银行的账面上,他们会在银行吸储任务考核的大限临近一两周内宴请各大公司的财务总监,从而获得数笔“凑时点数”,达到超额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些大公司往往会有闲置资金,只要在每个期末在银行的账面上过一过账,就可以帮助他们轻而易举挑起重担,虽然这样的存款只会给银行带来利息的支出,而没有任何利润。 但并不是每个期末都能够非常顺利地获得这笔“周转资金”,因此,在特别时期,他们还需要一些特殊手段,那就是直接“创造存款”。方法很简单,银行首先给一家合作的企业发放一笔巨额贷款,一旦发放,便变成了企业的相应存款。反映在银行的账面上,就是贷款和存款的同时增加。当然,他们选择的目标企业一定是有资历和背景的大型企业,以免吃力不讨好。而这些出于信贷员个人目的放出的贷款,有时也就难免容易出现风险。 存款“陷阱”埋下隐患 对于银行来说,存款好比水库中的水,只有足够的积蓄才能放出更多的贷款。放出更多的贷款,才能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由于国内在国内绝大多数银行的利润结构中,80%左右的收入依然来自于存贷差。而国内过于单一的投资产品和过于简单的企业融资方式决定了银行贷款利息为主的盈利方式。 另一方面,从央行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来看,存款准备金率去年从6%上调到7%,今年4月再次上调到7.5%。这种收紧银根的政策,也令各家保持利润的压力加大,只得大力扩张存款和贷款规模,从而维持较高的利差收入。因此,持续紧缩的央行货币政策成为各商业银行吸纳储蓄存款的催化剂。此外,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贷款占存款的比例最高为75%,在这个比例的约束下,商业银行想要扩张信贷规模,首先就要扩大存款的规模。 专家指出,目前许多银行以吸存来扩大盈利的初衷是正确的,但由于一些银行采用的吸存手段不够科学,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况,并不能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收入,相反还会增加银行的系统风险。如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必将会造成一部分贷款收不回来,从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对于银行来说,这部分员工为了维持自己的业绩而应付任务拉来的大额存款,不仅不会给银行带来任何利润,还会增加银行整体的经营成本,甚至白白支付存款利息,造成银行新的负担。 专家呼吁:给商业银行“松绑” 银行贷款可以说是银行风险的最大来源之一,因此控制好银行贷款的质量对于银行的稳健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国内,由于存贷差占银行收入的80%以上,因此贷款的总量又决定了银行收入的总量。 据了解,在贷款监控上,目前国际上通常以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放贷能力的考核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资定贷”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只要有足够充足的自有资本,就可以相对自由的发放贷款。而在国内普遍流行的仍然是“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说,国内银行放贷的总量是由银行吸纳存款的总量来决定的。 相对而言,“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会比“以资定贷”的安全系数高,以存款作为放贷标准的方式也更加有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但另一方面,这种相对保守的贷款管理方式也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再加上日益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就使国内商业银行的存贷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业内专家对记者指出,任何一种政策制定的标准在于“有度”,也就是说应该在控制银行风险和提高银行盈利能力之间选择一个适度的平衡点。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由于银行信用的背后以国家作为支撑,因此在银行有巨大的盈利需求,而许多企业又存在着融资需求的现状下,央行应考虑给商业银行适度松绑,由“以存定贷”向“以资定贷”转型。 商报记者 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