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利率房贷在不成熟中启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09:04 解放日报 | |||||||||
在经济周期的拐点已经若隐若现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对经济过热起抑制作用的加息政策,其可能性正在减弱。在这样一个微妙时刻,固定利率房贷的市场需求,更加显得捉摸不定。 3月,央行房地产政策指引中,第一次提出允许探索“固定利率房贷”;时隔5个月后,8月份披露的房地产金融报告,再一次明确表明央行对这一新事物的支持态度。一时间,市
固定利率房贷,在国外早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品。但在利率市场化起步不久的中国内地市场,这一产品的供给方———银行和需求方———购房者,对此都没有足够的心理、知识和经验上的准备。在目前的房贷利率水平下,这一规避利率上涨风险的产品究竟有多强的市场号召力,同样捉摸不定。 需求捉摸不定 固定利率房贷,顾名思义,就是银行与借款人约定一个利率,不管央行的基准利率,或是市场利率如何调整,借款人都以约定的利率偿还银行贷款。去年10月29日央行调整基准利率,今年3月,又取消房贷优惠利率———其实在一年间,房贷利率已经两次上调,尽管幅度不大,但中国老百姓已经真切感受到了加息带来的还贷压力。锁定房贷利率,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这种需求究竟有多大市场?新产品在吸引眼球的同时能否带来真实的业务量?谁也没有底。业内人士分析,在目前的环境下,由于中国依然处于低利率时代,固定利率房贷的利率,肯定要高于目前的浮动利率水平,而且为了锁定风险,银行必然需要对固定利率贷款征收高额的提前还贷违约金。换句话说,在当前条件下,固定利率贷款的成本要高于浮动利率贷款。中国老百姓是否愿意为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现在就开始实实在在支付更高的利息?目前,银行手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调查数据。 固定利率房贷的需求,直接取决于人们对于未来利率走势的判断。国际上关于这类贷款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处于加息期,锁定利率型的产品越是受到借款人的欢迎。尽管以10年为周期看,中国的利率水平依然处于低点,但与去年同期,或与今年上半年相比,市场对于加息的心理预期已经明显减弱。宏观调控已经初见成效,部分经济学家甚至已经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央行也开始告诫商业银行“警惕贷款增长后劲不足”。 在经济周期的拐点已经若隐若现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对经济过热起抑制作用的加息政策,其可能性正在减弱。在这样一个微妙时刻,固定利率房贷的市场需求,更加显得捉摸不定。 谁都没有准备 与目前的浮动利率贷款相比,固定利率贷款像一场赌局:如果在贷款期限内,固定利率高于浮动利率的平均水平,那么银行得益,借款人受到损失;反之,则借款人得益,银行承担损失。 这是一场风险各50%的博弈。 有博弈,就必然需要有规避风险的工具。一旦银行启动固定利率贷款,其实就是将可能出现的利率上涨风险,集中到了自己手中,因此客观上就需 要一个市场,让银行的巨额房贷资金可以规避利率上涨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上,这一般是通过利率调期、利率期货等方式完成的,但是,在国内,人民币利率并没有出现类似的衍生品。在没有避险工具的前提下,贸然推出固定利率金融产品,特别是长时间的固定利率产品,意味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这一点,中国保险公司已经有深刻的教训。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利率水平急剧下滑,曾给保险公司带来巨额的损失,因为当时不少寿险产品的年回报高达10%左右,且都为长期固定收益。至今,这些高息固定收益的保单,依然是一些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避险市场缺位的情况下,固定利率贷款的成败,就要依靠银行对利率走势的判断能力。但这一点,恰恰是中国银行业的软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起步到现在只有数年时间,在普遍缺乏数据和经验积累情况下,要在利率波动的风云变幻中“火中取栗”,中国的银行还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理论上还有一种可能,是让非银行金融机构介入这一市场。由于银行普遍存在存款期限短,贷款期限长的问题,存贷资金期限不能匹配,如果在贷款中实施固定利率,难免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比如保险资金,本身就存在长期和收益稳定的特征,这使其有能力提供长期固定利率房贷。在境外,提供长期固定利率贷款,已经是保险公司一个重要的资金运用渠道。但在中国内地市场,这个渠道不仅受到“混业经营”的政策制约,而且保险公司也普遍不具备足够的资金规模支撑这一业务。 金融市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没有准备,固定利率房贷的需求方———借款人同样没有经验。尽管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利率震荡幅度相当大,但个人房贷的迅猛发展,却是从利率水平进入相对平稳期后才开始的。对于中国大多数的个人贷款者来说,对于利率走势和波动,既无刻骨铭心的体验,更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预测利率谈何容易? 探路者有望现身 尽管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但第一个“吃螃蟹者”已经在酝酿中。 理由是,银行对于个人房贷业务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一年多后,现在的实际问题已经不再是抑制贷款增速过快,而且贷款增速持续下滑。由于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各大银行房贷业务普遍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业内人士透露,8月,上海房贷将继续负增长,部分支行的个人房贷业务同比缩水高达70%。 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客观上迫切需要推出新业务,以期刺激房贷市场的需求。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目前沪上不少商业银行,已经有条件地将个人房贷限额放宽到八成。一般在中环线附近,属于自住需求,价位适度的房产,都可以贷到这个比例。在这样一个不景气的市场中,“固定利率房贷”至少是一个很好的吸引媒体眼球、提升房贷市场人气的产品或者题材。 所以,零星的产品在近期就会出现。固定利率房贷,在国际上已经是一个成熟产品,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从长期看,这必然会成为个人房贷市场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产品,因此对于每一家商业银行来说,尽管条件不成熟,都无一例外对这一业务抱有相当大的兴趣。为了在未来市场中抢占先机,从现在就开始积累经验,并探索借款人的接受程度,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 但这样的产品,可能具备强烈的“探路”特征。市场预计,早期的固定利率产品,可能是5年以内短期限的房贷,一方面,在较短时间内,利率相对还是可以预测的,另一方面,这种短期房贷在整个个人房贷业务中比重很小,即使有风险,也不至于对银行利润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这样试探性的产品,很难在房贷市场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更多地是起到培育市场的功能。 于大多数的普通购房者来说,真正拥有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的选择权,尚需时日。 本报记者 陈春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