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经济时代的俄罗斯职业足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6日 12:12 《财经时报》 | ||||||||
作为与中国同一时期开展职业化的俄罗斯足球,可以说是伴随着国内经济与政治改革成长起来的,尽管短时间内很难再现前苏联足球的辉煌,但依旧作为欧洲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足球“力量”,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本报特约记者 徐伽
俄罗斯的足球职业化始于1992年即苏联解体后的第二年。历经14载,建立起了包括超级、一级、二级(地区联赛)的三级联赛体系。其中超级联赛(16支球队)和一级联赛(22支)为全职业化。 作为与中国同一时期开展职业化的俄罗斯足球,可以说是伴随着国内经济与政治改革成长起来的,尽管短时间内很难再现前苏联足球的辉煌,但依旧作为欧洲,特别是东欧地区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足球“力量”,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寡头经济大举进入 重视传统是俄足球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俄罗斯联赛中的球队,特别是超级联赛的球队(以下简称“俄超”),建队历史普遍较长,尤其是一些闻名于前苏地区,乃至全欧洲的劲旅,如成立于1911年的莫斯科中央陆军俱乐部;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的莫斯科“迪纳莫”、莫斯科“鱼雷”队;建队于30年代中期的莫斯科“火车头”队和俄超的九冠王莫斯科“斯巴达克”等。 这些当年的职业体协球队和军队下属球队,并未因苏联解体而改换门庭,不仅依旧保持着曾带来无数荣耀的“旧名称”,保留了队徽,甚至球队的传统颜色都未改变,这些传统球队也拥有相对多的固定支持者。比如,如果今天体育新闻里说到俄罗斯足球时,提到红白军团,指的一定是莫斯科“斯巴达克”。 寡头经济的大举进入为俄职业足球发展开启了新的一页。 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总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紧密相连,俄罗斯足球也不例外。俄足球职业化发展的初期,正处在俄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极不景气的多事之秋,资金短缺导致球队工资欠发,许多中小球会破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队员的训练。 苏联解体对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界的最大影响在于,国家再也没有能力向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倾注足够的资金和人力了,足球学校关闭,人才培养出现断层。这也是自80年代末至今,俄再也没有涌现出与雅辛、达萨耶夫和莫斯托沃伊齐名的世界足球巨星的主要原因。 近年,俄经济借助世界油价高居不下强力反弹,财大气粗的俄罗斯石油大亨和银行家们也频频使出大手笔,在国际上先后收购了英超的切尔西、苏格兰的哈茨队等大牌俱乐部,同时也开始关注起国内的职业体育,特别是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足球,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的同时也可以多少改变广大人民对富人,特别是寡头们的敌视态度。 很有特色的是,自俄罗斯实行多党制议会选举以来,获得巨额赞助的基本上是球迷较多,且背景中有政治家参与的球队,赞助商在新闻发布会上会专门提起某某长官在这次事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 几笔赞助史无前例 近几年来发生的几笔赞助可谓史无前例,如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与中央陆军俱乐部签订的3年5400万美元的赞助;俄罗斯最大的“卢克”石油公司更是年复一年赞助着俄足坛的常胜将军斯巴达克;莫斯科天然气公司在收购意甲劲旅罗马未果后,立即将5年6000万美元的合同抛向了莫斯科州的“土星”队。 今年9月更爆出俄罗斯有史以来最震惊的收购——俄罗斯财阀、法甲摩纳哥队的主要赞助人之一费多利切夫宣布,成为莫斯科迪纳莫俱乐部51%股份的所有者,并许诺在未来两年内投向俱乐部1.5亿美元用于购买球员、改善俱乐部硬件设施等,目标是三年后迪纳莫队能杀入欧洲冠军杯。 财大气粗的不光是莫斯科的俱乐部,比如萨马拉州的“苏维埃之翼”俱乐部每年3000万-4000万美元的预算就出自年仅38岁的俄寡头之一特卡钦科一人的腰包,在他的个人帮助下,这支外地俱乐部也脱胎换骨,开始与首都的豪强竞争了。 其他球队也各有生存之道,只不过很难与莫斯科、彼得堡球队去争夺欧洲联赛的入场券罢了。 除了巨额赞助外,以上提到的大部分球队每年还能从其过去的“上级主管部门”获得为数不少的预算拨款,最典型的是在2002-2003赛季闯入欧洲冠军杯16强的莫斯科火车头队,虽然没有财阀公开赞助,但凭借俄罗斯铁路交通部的雄厚财力,它不但没有任何财政问题,而且第一个在俄超俱乐部中拥有了自己的符合欧洲标准的专业足球场。 而中央陆军俱乐部仅去年预算就有传闻达到5000万美元,而今年又投入近2000万美元购买球员以备战欧洲冠军杯。 目前俄罗斯职业足球商业化程度远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俱乐部自身造血功能还有待提高,而且赞助商获得的表面上只是球队的球衣胸前广告冠名权,俱乐部并不因此改名为西伯利亚石油、中央陆军之类,很难说这些寡头与财阀的大手笔是出于直接的经济目的,因为何时能收回投入恐怕一时谁也回答不上来。但从现在的趋势看,俄商界对职业足球的投入只会越来越多,出手只会越来越大,其中涉及的商业原因恐怕只有时间来回答了。 限制外援政策将出台 大笔资金的注入在帮助俱乐部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也吸引来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足球运动员加入俄各级联赛,从而实现了联赛水平的提高。 过去在人们心目中,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前苏国家,足球联赛竞赛水平低、物质条件差,常年冰天雪地,向来不是高水平外援的最好选择之一。而如今的俄乌两国顶级足球联赛,不但对包括罗马尼亚、捷克和前南斯拉夫的中东欧国家的球员的吸引力普遍高于西欧联赛,还“反潮流”地引进了大量来自水平高于自己联赛的球员,在对上赛季巴西甲级联赛最佳射手、年仅20岁的瓦格纳,和前河床明星、阿根廷联赛前最佳射手卡维纳吉的引援争夺战中,中央陆军俱乐部和斯巴达克俱乐部均以更为优厚的条件一举击败了西欧的竞争对手,让世界足坛为之一震。其他例子还有斯巴达克从意甲引入捷克国脚伊拉涅克等。 当然,与大手笔相伴而来的也有为数众多的“物不美价不廉”的外援,现在充斥在俄超联赛里的大量来自捷克、阿根廷、巴西和塞黑的外援,有不少都让人无法满意,常常能遇见价值一两百万美元的外援发挥还不如俄本国球员,但教练又怕不好向管理层交待,而被迫让其上场,这一问题引起俄足球界大讨论,其结果就是导致足协在各方压力之下出台了2005年外援及其上场人数限制的规章,虽然具体方案还未最后出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2005年起,像一个俱乐部里出现2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肤色各异的外援的现象再也不会发生了。 这一措施的即将施行,也让各俱乐部不得不重新重视起忽视已久的球队的梯队建设问题,走在这方面前列的仍是中央陆军、迪纳莫和火车头等传统强队,当限制外援政策处在讨论起草阶段的前几年,他们就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建立了自己的足球学校、现代化的训练基地(包括二、三、四线队)。火车头队更在全俄范围内开办了全日制足球中学。而其他小球会由于资金问题,一直就只能走自己培养的道路,一纸外援限制令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他们与国内豪门的差距,并真正从整体上提高俄罗斯足球及其联赛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