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姊妹公司内地快跑,公司更名奠定“金控”法律基础中保控股两地开建金融集团
●记者霍中彦发自上海
12月5日,复业一周年的太平人寿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整整一年前该公司宣布复业时只开了一个极为简短的新闻发布会,而现在却筹备了为期一天的庆典。
太平人寿意气风发的背后,是一年时间就迅速积聚起来的14亿元保费,这一数字超过了泰康人寿去年的保费收入。太平人寿总经理何志光称,下一个目标是16亿元。与此同时,与太平人寿出自同门的太平保险也宣布,截至11月30日,净保费收入达到2.1亿元。
太平姊妹公司迅速在内地站稳脚跟,真正开怀的是其母公司中保控股———其“返乡”组建金融集团的计划初战告捷。
太平加速
“6家分公司的开业申请已经上交保监会,只要拿到批复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建起来。”何志光透露。据了解,太平人寿新申请的分公司牌照包括南京、青岛、杭州、沈阳等二线城市,而目前太平人寿只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各拥有一家分公司。
“6家分公司,那就意味着几千个工行网点啊。”一家公司寿险公司上海分公司高层评论道。业界有此反应,是因为太平人寿之所以能实现如此迅速的保费扩张,以银行保险打头的战略功居至伟。
目前太平收入囊中的保费有近70%来自银行柜台,而银保战略得以超常规实施,又赖其姊妹公司太平保险与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姻亲———工行在港全资子公司工银亚洲持有太平保险24.9%的股份。
不过,深谙银行保险之道的太平人寿仍然谨慎地维持一种“多头格局”。尽管时间有先后,但截至9月初,太平人寿已经与四大国有银行悉数签订了内容几乎一致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但是太平与工行这种令人艳羡的资本纽带的确给太平人寿带来了真金白银,而且这种关系对太平人寿的支持将随着太平的机构扩张而迅速放大。
经营财产险业务的太平保险,除了总部所在的深圳,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各拥有一家分公司。但8家分公司的开业申请也已提交保监会,申请城市包括大连、天津、武汉、成都、南京等。太平保险开业之前,母公司中保集团高层曾透露,将在3年内成立18家分支机构,以眼下速度看来大有提前之势。
两地金融控股计划
在中国控股眼里,去年年底内地复业的太平人寿和太平保险实际上是其“返乡”的急先锋。与此同时,中保控股依托香港上市公司中保国际,正在进行着一场整合旗下金融产业的重大工程。而中保控股“两头忙”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其地跨内地和香港的金融控股集团。
1995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分为四,其中境外业务划归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保股份”)。2002年7月,国务院同意中保股份更名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保控股”)。
由于香港历来实行混业经营,所以中保控股旗下不仅拥有产险、寿险、再保险和保险经纪,还有财务、基金、信托、证券乃至房地产、旅游业务。“除了银行,所有的金融业务我们都在做。”中保控股董事长兼总经理杨超称。
今年7月8日,中保国际斥资4亿港元收购中保资产管理公司,并宣布计划以此为主体在内地成立一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如此一来,中保控股在内地复制其香港金融集团的战略构想开始显山露水。
此次专程来沪参加太平人寿复业庆典的杨超将这一战略暗示得更为明确,他尤其向记者强调了这一战略的政策空间:“公司名字的更改为我们的战略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中信集团获准成立“中信控股公司”以整合其下属的金融机构,但申请时的“金融”二字被去掉;而且与中保控股控制着属下公司股权不同,中信控股并不持有其所管理的金融机构的股份。而被认为幸运的平安保险也未有中保控股的运气,其获批的名称是“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杨超称,新保险法不允许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证券业,但保险控股公司很可能不受此限制。杨进一步透露,此前他于香港会晤保监会某高层时曾提出这一问题,该高层不置可否。但杨个人认为,中保控股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开设更多金融机构的默许。
“将来要把重心移到内地。”杨超说。
《国际金融报》(2002年12月06日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