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继林 刘树铎
“加速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是提升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应对加入WT0后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士铨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物流高峰论坛”上说的一番话。
物流经济发展问题颇多
上海海运学院的徐金玲说,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没有规范的物流定义和物流用语,物流与产业发展不相协调,物流产业效率低下,物流企业竞争力也很缺乏,尤其是基于电子商务发展而产生新的“物流瓶颈”。
徐金玲强调说,这些问题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而是关系多方面的宏观问题,政府在现代物流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应着重培养现代物流业,使之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和“第三利润源泉”。还要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市场,鼓励竞争,支持企业联合,解决好物流与环境和城市发展的矛盾。
张士铨说,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对物流要素进行整合,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物流的档次和水平,扩大从制造到零售中间的配送中心的地位,减少仓储环节,形成新的流通模式。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凭借其技术特点和广泛的社会需要,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资金流尤其是物流,却由于存在体制和基础设施上的某些障碍而不能适应供应链中流通环节附加值增长的趋势。据估计,现在我国流通过程中所需成本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已减至10%。
对物流产业中存在的障碍问题,张士铨认为,由于现阶段体制上的弊端,各部门从上到下一统到底,都有自己的物流体系、物流设施和资源,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难以形成物流合力,更不可能做出统一协调、能够得到贯彻实施的物流发展战略。
另外,地方保护的盛行也人为地阻碍了正常的物流运动。从本质上看,物流是一个“横向”的运动,是各行业各部门由于分工而产生的经济联系的需要。现在物流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体制,这个问题不解决,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一枝独秀的局面将不可能持久,因为它不能起到带动和改造其他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作用。
张士铨分析说,在将来不长的时间内,我国将形成“制造业中心”地位,但这一地位就会和物流效率低下形成新的矛盾;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重整物流资源的问题就突出在我们面前;另外,我国虽已具备在总体上看相当可观的物流基础条件,但与经济发展要求,实现物资高效率无障碍流动,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与管理水平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各种物流要素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信息应用技术水平低,系统建设滞后;交通运输总体规模相对小,人均运输密度网程度低。
另外,张士铨还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与我国企业物流管理落后的矛盾将使我们面临极大的挑战。国际物流公司尤其是那些因市场不开放而等待已久的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将使我国物流这个规模巨大、利润空间极其广阔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副会长蔡家祥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社区化服务的完善,物流配送到社区,到门到户这种“个性化”要求也会日益增强,需求的多样化与物流配送方式也产生了新的矛盾。目前大多数的生产企业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理性认识还不足,很多企业为了防止肥水外流,仍保持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由配送中心根据顾客要求进行配送的商品品种很少,不同公司虽有自己的配送网络,但批量大品种少,从整体上看并不经济。
多方整合发展物流经济
张士铨认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体制问题,而体制问题的核心即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各自应承担的职能、权利和利益的划分和平衡。在物流产业经营上,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和物流发达国家的经验,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措施、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在体制建设和职能划分上,张士铨建议“应该早做规划”,比如怎样打破部门分割格局,避免重复建场和条块对立等,为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有的可采取国家投资、企业经营、合理分利的做法。还需要有一个高层次的物流领导小组协调全国范围内物流资源的重新组合。按照物流一体化要求,需要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进行重组,这比“穿新鞋走老路”要划算得多。
张士铨认为,中国的物流企业可以广泛的吸引外资。要在外资与内资的竞争中,努力提高我国的物流企业(包括合资经营)的国际竞争力;对于竞争型行业,应完全放开,使内资与外资、国内与国际企业全面进入参与竞争。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且应该同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迅速成长,使开放和竞争有序展开。同时,政府对物流企业的支持更多地应在政策环境的建设上而非资金。打造一种竞争格局,制定一系列竞争规则,并在政策上给予保证,将是今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工作重点。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