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签署的《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长三角纺织行业,却又迎来一个“前全面开放期”,纺织品出口面临重新“洗牌”。
面对“前全面开放期”的挑战,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改变中国纺织品“价
低量大”的国际形象已经成为长三角纺织业势在必行的选择。
2008年以前,配额稀缺的现状难以改变,长三角纺织业要想发展,就只能通过提升产品档次来增加附加值。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董事长肖贵玉介绍说,在“前全面开放期”,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将体现在“科技”和“时尚”这两个关键词上。目前,长三角纺织在制造技术方面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一大截,特别是在高端纤维、高端面料的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差距要以“十年”计算。这在客观上使长三角纺织企业在高端纺织品国际产业链上只能处于最下层的“加工者”地位,仅仅靠劳动来赚钱。
“上海纺织控股已经在研发上投入巨资,希望能将企业的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肖贵玉说。但是纺织科技涉及化工、材料、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投入的资金庞大,一般企业无法承受。
品牌缺乏也使长三角纺织业附加值低,处于受歧视地位。肖贵玉说:“如果有一天外国消费者也认同了中国的服装品牌,那他们就只会欢迎而不可能限制我们的产品了。”
但是在全球化市场如此发达的今天,品牌的培育不只靠品质,还要靠高密集度的资本投入。长三角纺织业的传统OEM厂商本身过于低下的利润率很难支撑这个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利润稀薄、技术水平低、无力进行研发和品牌培育的小型纺织企业将难以为继。
中国被认为是纺织配额取消最大的受益国。但事实上,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了不到10%。在出口量仍然被限制的“前全面开放期”,长三角纺织业不得不“走出去”,才能谋求发展。
“一、二月份我们的纺织品出口之所以如此增加,原来的转口贸易随着配额取消变为直接出口也是原因之一。”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均翔说。
肖贵玉说:“假如我们的纺织企业有能力在美国或欧洲掌控流通、零售通道、配送渠道,购买一些品牌,在不同国家分布我们的加工基地,就有可能把我们的一些优势叠加起来,规避一些将来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风险。”
他认为,这将是长三角纺织企业必须要走的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用当地品牌、网络和经营者,不会受到当地顾客的排斥,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整合长三角纺织的优势。
目前,上海纺织控股旗下的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在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开设了8家企业。
专家分析说,长三角纺织业“走出去”的路不会平坦。即使不把海外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金融配套也不成问题,企业自身的管理团队有没有能力做好“走出去”的项目,也还是一个“问号”。目前,一些规模较小的长三角纺织业OEM厂商只懂得接订单干活,在国际市场上连合同都看不懂,就更谈不上组织“国际团队”了。如果“走不出去”,他们的竞争力就将继续被削弱。
《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为长三角纺织业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可以预见的外部贸易环境,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但3年的“前全面开放期”也迫使长三角纺织业重新“洗牌”,在新的层面上谋求更好的发展。
作者:新华社记者 姜帆 季明 姚玉洁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