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直言精神需要空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1日 19:16 中国经济时报 | |||||||||
文/龚美嘉 学商之争,时下闹得沸沸扬扬,昨天出版的《东方早报》披露一份最新调查数据,目前有44%的受访者将天平倾向于学方——朗咸平,他们不希望他输,值得注意的是,其理由并不在于朗咸平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如何,而是他们服膺、推崇他作为学者的直言精神。相比之下,除去一部分对此事知之不详者没有明确表明意见外,支持顾雏军的比例不过9.7%,
透过这份调查结论,不难让我们对“学商之争”有了另一种认识。那就是,也许躲在书斋里,潜心向学的学者与在商海中如鱼得水的商者的较量,注定不在一个等量级上。但百姓对学者的支持恰恰说明,学者的直言精神开始得到市民的尊重与认可,是对处于争斗中的学者最大的支持。 事实上,有专业背景的学者利用学业之长,得出自己的研究结果,这本身就是学者的分内事,即使观点有所偏颇,结论有对有错,也很正常。但之所以会引起争论,其原因恐怕还在于这种直言,让商者感觉很不舒服,因此他们非要以一场官司、一番较量,为自己讨个清白不可;至少也要堵堵学者的嘴,别叫他再“乱说一气”了,但如果这仅仅是学界和商界之争的话,这事可能也好理解,问题是,纵观此回学商之争,其主角朗咸平本人始终处在极大的争议中,人们对他或褒或贬,甚至是贬大于褒,就他的学界同仁对其也颇有微词。比如有人说“学者履行社会责任时不应被大众情绪所左右,不应去迎合某些大众的心理”;有人说“你的研究还未真正进入企业,在研究的结论还不够成熟时,不应该急于求成公布于众”,还有人索性称他的观点受重视,“是因为他贸然地将民众当前仇恨社会不公,仇恨国资流失的情绪引爆了”,按着这样的说法,朗咸平挑起的这场学商之争,不过是他挑拨是非、挑起矛盾所作的一场自我炒作。 对此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这只能证明,在今天,我们学者的直言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因此,就算有人站出来,发出了别人没有发出的声音,碰了别人不会碰的雷区,也注定这个人必将成为学者中的异数,孤独地面对他所有的对手。 但是,学者的直言精神难道就不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吗?我认为不是的,就以朗咸平研究的主题产权改革而言,这是个涉及无数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在产权改革中,不可能不出现问题,而很多问题也正是靠着专家独到的眼光和浓厚的学术功底才能发现解决,如果我们的专家学者,真就躲进书斋成一统,怕惹是非,少言国是,而不是在当下的改革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如此专家即便是著作等身,即便可以在企业里混个独立董事,又有何用呢?某种程度上讲,有良知的学者,有职业操守的学者,往往是一个社会最清醒的观察者,而如果他们声小息微,少言寡语,岂不是社会最大的悲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我们身边,敢于直言的学者不是太多了,而是实在太少了。但不管怎样,四成多百姓不希望朗咸平输的事实却正是发出如此信号,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不断推进的市场经济过程中,应当有更多有良知、负责任的专家,勇敢地站起来,提倡直言精神,开启民众心灵,从这个意义上,即便在学商之争中败下阵来,但又怎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