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创业板市场规则尚处在征询市场建议阶段,然而一些企业却声称自己将在创业板上市而开始向社会招募股份。为此,有关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这种未经法定程序私自招股的行为是违法的,投资者切莫上当受骗。
自今年四、五月份以来,随着创业板市场将要推出的呼声日渐高涨,就陆续有企业对外转让部分内部股,而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假借将在创业板上市之名,变相公开招募股份。日前,就有湖南某高科技企业,未经有关合法审批部门的批准,便在深圳有关媒体上公开刊登招股广告。对于这种违法行为,当地有关管理部门提醒说,这种招股形式极易演变成为少数居心不良的机构或个人假借创业板上市之名,欺诈投资者。
遗憾的是,在利益的趋动下,有一些投资者为急于搭上创业板的“早班车”,对企业提前抛“绣球”的行为,未加质疑与研究,便轻易投入巨资。一位在上海某证券营业部炒股的王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就购得某自称拟赴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部分内部股份。据了解,目前像王女士这样能轻易购得“原始股”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位证券营业部经理还告诉记者,有不少“中间商”吃透了投资者的这一心态,从中层层加价,转让价格最高时较原始价格上涨了60%左右。
据一位资深投行业务人员透露,目前,部分企业对外转让股份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企业原有的法人股;一类是企业借增资改制之机,对外定向增发的部分。通常而言,真正具有在创业板上市潜力的企业,往往在增资改制的过程中操作十分谨慎,不可能大量对外抛售内部股份。而一些对外大量转让内部股份的企业,欲提前变现的动机较多。这些企业在对外推销内部股份时,手中凭借的材料大都为省内推荐给主管部门的有关申请上市信函、部分报刊摘要和企业经营状况的简要介绍。然而,单靠这些片言只语,普通投资者往往很难从中辨别出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上市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一旦企业上不了市,这些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将被长期“套牢”。
另据记者了解,相当多的券商手头都积累了一些欲赴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少则20家,多则40余家。以此推算,券商们已囤积的项目最少也有几百家。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为了确保项目能顺利上市,券商往往好中选优,对手中的企业进行排序。即便如此,不少券商仍为排名前列的企业能否上市担忧。因为能否上市,还要接受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核。所以,投资者对那些非法募股的企业应提高警惕。